客轮下三峡
“三峡省”何去何从,国务院赵总理考虑再三,决定1985年5月再到三峡库区进行一次考察。参加这次考察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和几十位部长。
5月29日,中央考察团在万县会合后乘船驶向宜昌。李伯宁回忆:“当天行驶在长江上的那趟游船,决定了三峡省最终的命运”。
李伯宁在三峡库区考察
撤销“三峡省”,对李伯宁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在向中央三峡考察团汇报时,李伯宁直陈反对撤销“三峡省”的四条理由:
一是中央发了四号文件,国务院领导有很多批示、讲话,中外都知道。如果有人一反就轻易变动,会影响中央、国务院的威望。
二是三峡省筹备组的干部,都是组织部和各个地委调来的,如果退,这400多名干部和筹备机构怎么处理?这些人调出来如果再回原机关,原来的职务也没有了,必然会引起思想波动。
三是移民工作,工程即使推迟几年,但移民还是应该提前。早移一年,就减少两三万人,节省经费几亿元。早开发,移民便可以早走上致富道路。如果由一个小机构来搞移民,也很难办。
四是严重的问题是两省30个县市的生产生活问题,三峡库区为什么贫病交加?这主要是三峡工程久拖不决的恶果。水库淹没线不定,谁敢在这里搞项目?这‘三地一市’最怕这样“不上不下、不三不四、不死不活”地拖下去……
李伯宁深入库区走访
所谓“不上不下”:即三峡不上马,也不下马,就成了“不死不活”。
所谓“不三不四”:即是说“三峡省”区域范围,湖北不管,四川省也不愿管,“三峡省”若撤销,就成了“不三不四”了。
尽管赵李三峡考察时召开的这次会议,被一再强调是“交换意见”,但在场的很多人都已经明白三峡省的最终归宿。
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船泊万州
【"8658”:三峡省(筹)改为“三经办”】
所谓8658,即1986年5月8日。“三经办”,即取代三峡省筹备组相关职能的“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请看当年的文件内容一一
【关于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各总部,各人民团体:
三峡省筹备组成立以来,在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对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准备还需要一定时间,而三峡省筹备组要发展成为一个实体又不具备条件,以致目前这一地区形成湖北、四川两省不便管,三峡省筹备组无力管的现象。这种情况如久拖不决,极不利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也不利于为三峡工程作好准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帮助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移民试点工作,所属的万县、涪陵、宜昌地区和宜昌市、巴东县,仍继续由四川、湖北两省领导和管辖。今后三峡工程如正式兴建,这一地区的移民、开发工作也分别由两省承担,不再变动。
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从三峡省筹备组和有关部门选调少数干部组成,机构设置要精干、讲求效能。办公室设在水电部,委托国家计委和水电部代管,办公室人选另行通知。三峡省筹备组的干部,原则上调回原单位,由中央组织部、两省组织人事部门和原单位妥善安排,以发挥他们的作用。三峡省筹备组要善始善终,会同两省做好收尾和交接工作。三峡地区所属市、县,大部分地方至今经济比较落后,部分山区尚未摆脱贫困状态。但这里地处大江中游,资源比较丰富,具备开发的条件。中央和国务院认为,有必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国务院各部门和湖北、四川两省要尽可能在安排建设项目、投资开发上给予适当照顾,为三峡工程的兴建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一九八六年五月八日
图示:1993年李鹏与李伯宁(左2)魏廷诤(右一)在三峡坝址
1993年12月下旬,李伯宁陪同李鹏到三峡坝区进行视察,这是他第七次陪同总理到坝区来了。这次来,他有说不尽的感慨和喜悦。大家在中堡岛上纷纷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唯独不见李伯宁。这时,李鹏的夫人朱琳看不到李伯宁,就到处找他。原来,李伯宁在标有“坝轴线”的标牌前默然沉思。
这时,朱琳喊他:“伯宁同志,大家都和总理照相,怎么就不见你,跑到这儿愣神来了。”
这时,李鹏也走过来说:“伯宁,咱们就在这坝轴线上照相”。说着,他和朱琳把李伯宁夹在中间,李伯宁不干,硬挣扎出来,要总理站中间。李鹏不让,并大声对大家说:“伯宁同志对三峡立了大功,只我们三个人合照一张相。”
对于这张照片,很多记者想拿去发表,都被李伯宁谢绝了,这是他个人的珍贵纪念。
当天中午,大家高高兴兴地在船上聚餐。饭间,李鹏忽然举杯说:“我建议给伯宁同志敬杯酒,他为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呕心沥血,力排众议……”
于是,大家纷纷给李伯宁敬起酒来。向来滴酒不沾的李伯宁,一时激动得不知怎么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