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夫1868
欢迎关注:基业长红
转载需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 魔鬼耍的最大把戏,
是要人相信它并不存在。”
—— 夏尔·波德莱尔
这是屠夫的第 205 篇原创,全文 2900 字
阅读时间 7 分钟,读完别忘了【点赞】哦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风险是投资世界永恒的话题。屠夫粗看了一下,自己写过的有关风险的文章包括:
「股市长线法宝」系列里的《210年风险收益全方位对比》
「霍华德·马克斯」系列里的《风险的理解、识别和控制》
更早时候写的《风险,对错和戒律》
上次在《谈「估值」时,我们在谈什么》提到,“风险程度”被马尔基尔教授列为估值四大决定因素之一。
他对风险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风险,且只有风险,
决定了收益高于或低于
市场平均水平的幅度。
01 风险的定义
马尔基尔认为,对投资者而言,风险与未能实现预期证券收益的可能性相关。
学者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对风险的测量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对“未来收益可能的离散程度”的测量。
霍华德·马克斯对这个定义并不认可*,但一般而言,投资风险确实被界定为“收益的方差或标准差”。
(*详见《风险的理解、识别和控制》)
这个定义的吊诡之处在于:方差或标准差,把上涨也算进去了。
和马克斯一样,马尔基尔也认为“收益率出现下跌的可能性”才构成风险。
于是他从务实的角度,更进一步地考虑风险的定义:
如果收益率的分布是对称的,
那么可以用标准差来测量风险。
所谓“对称”,可以理解为“超高收益和严重损失的可能性大致相同”。
这个前提成立吗?
还真的成立。
02 从收益率分布看风险
下图展示了70多年来投资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组合月收益率分布情况。
投资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组合月收益率分布
(来源: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
马尔基尔将收益率范围划分成多个区间,频率表示落入每个收益率区间的月份数。
平均算来,该组合的月收益率接近1%,或者说年收益率大约为11%
—— 这和「股市长线法宝」系列里西格尔教授的数据是吻合的。
马尔基尔教授特意提醒:
单只股票的收益率图形通常并不对称,
“以标准差测量风险”的方法,
可能仅限于充分多样化的股票组合。
所谓「充分多样化」,就是指标普500一类代表性的宽基指数。
行业指数、策略指数乃至个股不一定符合,如果生搬硬套地“以标准差测量风险”,很可能会翻车。
记性好的老朋友或许会想起《你才正态分布,你全家都正态分布》,屠夫用“资产价格不服从正态分布”抨击了懒于思考的投资者。
但是和这里的研究不矛盾,因为马尔基尔用的是“收益率的分布”,而不是“价格的分布”。
03 不同投资工具的风险
伊博森协会曾对1926~2013年不同投资工具收益进行了研究。
他们选取了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对其每年的增长或下降的百分比进行测量。
然后,在图中的水平线上竖起一个长方形,表示落在0~5%、5~10%等区间的年份数。
最终,得到一系列展现收益率离散程度的长方形:
1926~2013年基本投资工具年度总收益率统计汇总
①1933年小型公司股票总收益率为142.9%。
(来源: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
从这观察长达87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通股股票在长期提供了相对丰厚的收益。
相较于其他资产,股票收益率的长方形基本落在右侧,这意味着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在内的普通股收益率:
显著地超过了长期债券和短期国债的收益率
也大大超过了通货膨胀率 (表格最后一行)
但是,那高度分散的长方形也预示着股票的风险非常大 ——
1930~1932年的大萧条让股票投资者吃尽苦头……
20世纪70年代初,股市的收益率也是负值……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更是惨烈无比……
马尔基尔教授总结道:
投资者之所以能从股票中获得超额收益,
是因为付出了代价,
承担了比其他投资工具大得多的风险。
04 投资组合理论
股票收益虽好,但风险太大,有办法降低风险吗?
这就不得不提「投资组合理论」了。
哈里·马科维茨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投资组合理论,也因此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关这个理论的完整论述和证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找了解,这里不做展开。
简单来说,马科维茨发现将具有风险性的股票放在投资组合中,会令组合整体的风险小于其中所有单只股票的风险。
一句话概括:以「组合」替代「单一」。
问题是:这个组合是不是越大越好呢?
多样化带来的益处
(来源: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
从上图可以看出,有50只以上「规模足够大」而且「充分多样化」的股票,可以将整个组合的风险降低60%以上。
再增加数量,风险也不会降低多少,只能通过全球投资进一步降低风险。
05 对组合风险的思考
屠夫在此想强调一下「多样化」。
雪球 @海鸣凰 海兄曾提出这样的问题:
过去15年,中证消费指数和医药1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显著高于沪深300,而年化波动率却没高多少。
是否可以考虑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在股票资产中将部分宽基指数替换为行业指数呢?
我的看法是:不能。
资产配置其实也是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强调对风险的抗衡能力。
任何一个市场都可以划分成许多行业指数,也一定能找出一些行业,在某段时间里高于这个市场的代表性宽基指数 (比如A股的沪深300和美股的标普500),是我们不能忽视「市场风格轮换」和「行业结构变化」的现实。
读过《股市长线法宝》的同学应该记得,标普500的成分股行业分布几经变迁。
从最初的工业称雄到到金融制霸,再到后来的信息产业崛起,多少行业指数的收益一度傲视标普500,最后又跌落神坛
—— 笑到最后的只有市场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主张「买下整个干草堆」,是【整个】而不是【部分】。
况且,打造资产配置组合的初衷,是为了最大化追求收益,还是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
组合整体收益,一定会低于组合内表现最佳品种的收益。
冲着最大化收益来做资产配置,恐怕是缘木求鱼了。
此时,你可以用「收益率高于主流宽基」的行业指数进行“替代”;
彼时,你又可以用「收益率高于行业指数」的龙头股进行“替代”。
于是乎,好好的一个资产配置,被“替代”成了一次梭哈赌博。
勿忘初心。
06 全球化里的风险分散
越来越多人发现,「多样化」的风险分散效果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明显了。
全球化不但让美国股市与其他股市之间的相关系数上升,也让股票和大宗商品之间的相关系数上升。
标准普尔500指数与摩根士丹利EAFE指数之间每隔两年的滚动相关系数
(来源: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
标准普尔500指数与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指数之间每隔两年的滚动相关系数
(来源: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
标准普尔500指数与高盛大宗商品指数之间每隔两年的滚动相关系数
(来源: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
最令人头痛的是,美股市场下跌时这些相关系数尤其高。
2007~2009年次贷危机期间,所有市场都不约而同地下挫了。
这可能与美国的经济地位有关,但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坏消息
—— 危机到来时,你无处可藏。
不过,尽管相关系数增大,不同市场之间仍然不是完全相关,所以马尔基尔教授总结道:
广泛的多样化,
依然会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07 写在最后
让我们重温一下伯顿·马尔基尔教授对风险的理解和建议吧:
根据历史数据,股票市场收益率分布是对称的
基于这个前提,标准差可以作为风险的测量
股票在长期获得丰厚收益,但也让投资者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规模足够大+充分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多样化组合的风险分散效果可能不如以前,但依然有效
看过这么多数据,下回咱们来聊聊心理。
「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和人性角度描述金融市场规律,尤其是非理性行为。
马尔基尔教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背后的4个因素。
下周四同一时间,屠夫带你继续细读《漫步华尔街》。
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