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思维叫“自我的应该思维”。刚看到这个的时候我对它不太明白,但看到后面,我发现,这种思维经常会出现在我们身上,但却似乎你又很难去分清它和自我的区别。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为了达成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不得不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学英语,比如减肥。
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经常拖延,不听使唤,也经常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做事呢?
在这时候,其实我们会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压迫的自我,一个是无奈的自我,而前者似乎在逼着厚着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无奈的自我这时候没有发言权,只能偶尔的用拖延来表达一下不满和反抗。
但其实,在这些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的存在。面对学英语,面对减肥,我觉得是我应该努力学好英语,拼命减肥。
那这个背后更深层的应该又是什么呢,我想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我觉得优秀的人应该英语很好,美应该是瘦瘦的。
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我们的内心,还是外在的设定呢?
现在太多的声音在那告诉我们各种的“应该如此”,爆款文告诉你人生必读的多少本书,美妆博主告诉你,什么场合应该画什么样的妆。
甚至结婚的时候,整个流程也是策划公司告诉你的这样的流程效果更好。最最最常听到的估计就是,小孩子要听话这句吧。
太多的应该思维限制我们表达自身的情感,甚至最终取代了真情实感的表达。这就是“自我的应该思维”最大的问题。
这种应该思维,本质就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等等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为。
完整的句式应该就是: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而这个点不管你再有思辨精神,或者批判性思维可能都多多少少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你有没有呢?
扪心自问,我有,而且是经常,现在的我开始慢慢学着去发现,去克服这样的应该思维。就像练写作的时候,以前的我会想,应该用优美的语言,那样的语言才能算的上写作。
但我现在觉得,只要能够说出你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出发,也许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看的人感受到了你的心,让他们有所收获,那么这其实就是写作的意义之一了吧。
所以,当你烦恼的时候,问下你自己,这是不是你自发的?
背后有没有那个“应该思维”在影响你。也许找到了那个原因,很多的烦恼可能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