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人性心理学》。
这本书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大卫•休谟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恐惧是个好东西?”
①
『错过』
蔡康永有段话,被疯传过。
他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其实,如果用心体会一下这段内容,你会发现,他说的不是难,而是恐惧。
难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评估,恐惧是带来这种评估的源头。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的恐惧是什么呢?
15岁,觉得学习好的人太牛了,老师太严厉了,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了,一想到高考就怂了,结果逃避在了手机游戏里、漫画里和小说里,最终上了一所非常一般的学校。
23岁,觉得招聘现场像战场,觉得大城市竞争太强了,觉得大公司人才济济,又怂了,结果逃回了小城市,在父母亲戚的帮助下进了体制或者小公司,每天拿综艺和网剧下饭。
我们怕惯了,恐惧惯了,于是只体会过恐惧这头的生活,从来也不知道恐惧的另一边是个什么滋味。
②
『门槛』
恐惧这个词有点书面化,其实就是害怕、担心、犹豫,它的副产品是迷茫、焦虑和自卑。
生活中,我们常说某某行业有技术门槛、人脉门槛、信息门槛、资本门槛,但本质上就是恐惧门槛。
15岁你不害怕,勇往直前,即便最后考了一个一般点的学校,你也有继续折腾的勇气,至少在成绩上会领先同龄人一大截;
23岁你不害怕,各种投简历,了解各种行业,你的突破性会被各个公司看在眼里。你能迅速积攒职场能力、人脉和信息。
28岁你不害怕,开始尝试创业,小资本投入,快速试错,别人都没动,但是你动了,凭借超强的行动力,你拿到了第一桶金。
30岁你不害怕,追求心中的女神,结果如你所知,美女大多数时候,是没人敢追的,于是你成功了。
这些设想不是虚构的,而是作者休谟在观察人性的时候,发现的规律。恐惧是一个筛选器,它把胆小的人扔在原地,把胆大的人带入更高的位置。
而那些总是想亏了怎么办,赔了怎么办的人,他们其实从未尝过战胜恐惧的滋味。
那种感觉比你打游戏赢了100把都爽。
③
『突破』
我非常明白你遇到一件事,想干又不敢干的矛盾心理。
可你有没有想过,“想干”“觉得好”“心动”本身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源。
如果你遇到一件事,总是想干又不敢干,自己吓唬自己,你做事的欲望就会不断衰减。
什么是温水煮青蛙?说的不是青蛙被煮熟了,而是欲望被煮没了。
灶台下的火正烧着,你在大锅里感觉到一点温暖,觉得比池塘舒服。
但是,你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于是你伸出手感受了下外面的空气,但又迅速把手埋进了水里。
“外面也太冷了吧!”当你第一次伸手被恐惧支配后,你都忘了自己本来是属于池塘的。
就是那一下子,出去了也就出去了,冷也就冷一会,你将来会有自己的窝,也会有可以让自己畅游的池塘。
结果,你觉得很冷,你害怕了你恐惧了,你缩回来的不只是手,还有“想要”的欲望。
到最后,你只能自己骗自己不想要了,平淡是真。
行动、行动、还是行动。
动起来,你就不会冷;
动起来,你就可以练就坚实的肌肉;
动起来,你就滋生了跟世界掰掰手腕的勇气和能量。
动起来,加入剽悍财富行动营,这是你真正开始升级的地方,在这里,攻克读写说、干掉懒怂拖、升级财富脑、打造影响力。在这里,你将见证自己的蜕变,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