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57章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4-27 18:54 被阅读134次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意】

老子在此阐述了他以“无为”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天下多事是由禁忌、利器、淫巧、法令过多造成的,要消除事端,就应像圣人说的那样,无为无欲。

【译文】

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以出奇诡秘的计谋用兵,用无为的政治统治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根据下面这些:

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穷;民间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民的技巧智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层出不穷;法令越严明,盗贼反而越多。

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我不搅扰人民,人民就自然富裕;我不贪婪,人民就自然朴实。”

【我思】

一点疑问,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都提到了老子的反战思想。为什么在这里老子要提倡战争要出奇制胜呢?这与之前观点相违背。既然看破生死遵循自然那何必在乎战争的输赢呢?只是换个统治者而已,只是换个政府而已。对个人的衣食住行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何必在乎呢?也许,老子的想法是,不主动发起战争,对于被迫的战争,我们应该采用不一般战术才能获胜。“以奇用兵”一是说明不是常规战术,并不是儒将对战一般的你来我往。遵循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只有出奇才能致胜。二是说明,老子对战争的结果过于看重,如果不在乎结果,用已有战术就可以排兵布阵。总之,这里的战争策略,与老子的很多观点相违背。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我们想一个很极端的情况,天下什么事都不让做,都是禁忌。人们吃什么用什么?不贫穷才怪。放宽一点条件,天下除了种地,都不允许。这些人为了这些地平均分配,有的饭量小的能吃饱,有的饭量大的吃不饱。有的人口多的吃不饱,有的人口少的有剩余。有差距,就有羡慕嫉妒,直到出现纷争。纷争带来的就是不和谐,人民因此显得不富裕。不过,禁止增加人口数量会不会贫穷呢?我给出的答案是不会的。人口少反而增加了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来,老子此话并没有包含人口的禁忌。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再想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没有武器,人们有了矛盾,会拳脚相加。骨头打肉也就是疼一下,事后就不觉的了。当出现了棍棒,打头上一个包,好几天都会惦记着这个包,也会想到施暴的人。当出现了菜刀,砍在身上一条刀疤,将伴随一生,时刻想着复仇。老子认为武器数量多了,国家越混乱。我认为是武器杀伤力越大,国家越混乱。有两个国家,一个国家有几条枪,随意射杀人。另一个国家有很多木棒,随意敲出头包。哪一个更混乱呢?其实很难比较,都有混乱的理由。我个人更觉得前者更混乱一些,后者孬好可以包容一些。当都有武器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人们兴许会领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而少数人使用绝对的武器,却是作威作福的资本。武器制造出来,并不是为了争夺他人获得利益,而是为了保家卫国避免利益损失。这就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正反两种看法。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因为武器的数量造成生活的混乱。只有当人们智慧足够高时,才能看到武器的保护用途。就像提到的“以奇用兵”,战略战术和飞机导弹,我们需要常备,需要控制数量。常备以防他人侵犯,控制数量防止他人恐慌后的嫉妒。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智慧技巧带来邪恶,我们都有所感触。想想以前的生活多么淳朴,没有地沟油,没有毒奶粉。智慧增加,竞争激烈,带给我们都是恶意伤害。归根结底,是欲望造成了竞争,智慧助长了欲望,竞争产生了邪恶。因此说,欲望产生邪恶,智慧的多样性促成邪恶的多样性,智慧的高低影响邪恶的高低。

“发令滋彰,盗贼多有”发令和忌讳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一般认为发令越是严明,人们越是畏惧发令,因此约束个人言行,越不容易犯罪才是。为什么法令多,盗贼多呢?我们只能从自然这个角度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人崇尚自然,随心所欲。他喜欢十点起床,可是发令规定必须八点起床,因此他就触犯了发令。在自然状态下,发令越是详细多样,就会有更多的人被划分到犯罪分子行列。还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顺其自然,敢于违抗发令,即使成为盗贼在所不惜。这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要自己自由,宁可背着盗贼的名字。老子因此常说,无言、不言、少言,让民众顺其自然。只是在极少的时候发布发令纠正一下错误,尽量少给民众带上盗贼的帽子。什么情况算是个节点呢?值得深思。

最后圣人发话了,圣人不言,人民自会教化。这点不假。即使没有圣人的纠正和发令,人们在经过无数次的争斗以后,总会总结经验。竞争带来的人财两失,战争带来的生死两别,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互相获得利益,虽然少一些总比没有强,这就需要放下欲望,时常知足。当但一个人认识到这一点,就形成一种文化,延续传教下去,直到所有人们都认可这一观点。人们只有经历过,总结过,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达到自我教化的目的。“好静”“不扰民”“不贪婪”这是发扬一个统治者的榜样作用。人们在经历过纷争后,发现学习统治者的品质,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也算是自我教化。人们通过自己的经历过的苦难,通过观察圣人的生活,自我认识到了无为的含义。这就达到了老子的目的。

我们处在自我教化的苦难争斗期,只有经历足够多的苦难,人们才会领悟自然和谐的好处。有人选择放弃竞争重归自然,有些人选择坚持竞争再创辉煌。放弃的越多,竞争的压力越小,那些竞争者享受的财富越多,生活也就越惬意。也就不想放弃竞争。社会最终停留在大部分人放弃享受自然生活,少部分人享受竞争带来的物质财富。全民崇尚自然的时代难以到来。

“民自富”民众自然富裕。这一观点与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老子的思想是崇尚自然自主,这里有希望民众富裕。这两个观点相违背。也许这里理解为精神富足比较合适,也就是幸福生活。统治者不扰乱,人们就会过着幸福的生活。如果理解为物质生活的富裕,那么就相当于设置了标杆,人们也会为之努力。最终违背知足的要义。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可以看到老子对于一切行政的非议,也可体会出老子所生存的时代,战乱及权利横暴的地步,可见老子提倡无为并非无的放矢。

威廉詹姆士说: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理想武断,正是大多数人间不平等与残暴的根由。

为政者常自以为是社会中的特殊角色,而依一己的心意擅自厘定出种种标准,肆意作为,强以推行。老子的不干涉主义与放任思想是这种情境中产生,当时无为思想的提出,一方面要消解统治集团的强制性,另方面激励人民的自发性。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刘邦开创大汉基业的初期,就采用了修养声息的制度。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禁忌会能使百姓感觉郁闷和厌恶,禁忌越多,百姓的自觉行为就会更加受到约束,从而导致百姓贫穷。但是禁忌越多,百姓就会更加厌恶制造出这种禁忌的统治者,从而会背叛他。这种结果应该是更直接的。

老子认为,这种认识活动只能助长将认识事物作为被动事物来认识的能力,而无助于自然性内部观察事物的成熟的态度,无助于从整体了解世界。这种认识活动,总是试图将自己的认识变成语言,或用技巧来传递的意识活动。

依照儒家或西方近代的本质主义世界观,社会整体即使想实现这种方式恐怕都不可能,这种方式只有具备老子那样的解构性世界观才有可能实现。这种统治方式取决于世界观,而绝对不是通过启蒙就可以达到。老子的哲学意义,也就在于他将这种方式与世界紧密连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文学:圣贤之学就是高深莫测,或许都是为了大家
    Recycler:@吴啥子 为己为人均可
  • 小文学:看来一下仅供参考
    Recycler:@吴啥子 参考都算不上😂
  • f4dcde42ab3f:说实话哈,作者的思维真是天马行空,切入角度非同一般,呵呵,佩服的紧!😃
    Recycler:@水中叶_dd2a 向你学习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与思考57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yi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