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迁都,我们第一印象就是中学历史上的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是北魏的第七任皇帝拓跋宏,他虽是鲜卑人,却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对儒家文化感情很深。
孝文帝的奶奶冯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冯太后老公也就是是北魏第五任皇帝,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新继位的小皇帝主少国疑,一些大军事贵族开始欺负欺负孤儿寡母。
年轻的冯太后手段凌厉,几下干掉犯上的大贵族。小皇帝长大亲政之后,对冯太后的控制很不满意,几年之后,冯太后就把小皇帝也干掉,扶植了小皇帝的儿子继位,也就是魏孝文帝。这个心狠手辣的老婆娘!
冯太后掌权,不符合祖制,跟各种皇亲国戚大贵族们斗了这么多年,所以她必须在贵族之外,建立自己的官僚系统才能控住局面。但是建立官僚系统这种事,草原民族根本不擅长,只有中原汉人才擅长,所以冯太后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改革必须后继有人,否则自己的身后事就不好说了。所以,冯太后也对魏孝文帝进行了系统的儒家教育。
果然,魏孝文帝亲政之后过了三年,就把首都从原来在长城沿线的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
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如果说仅仅是因为他喜爱儒家文化,这肯定说不通。因为定都平城,丝毫不妨碍他学习儒家文化,小时候不就是这么学过来的吗?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魏孝文帝想要摆脱各种军事贵族的控制,进一步压制这些军事贵族。只有贵族被彻底削平了,皇帝才能真正说了算,否则皇上肯定总是感觉不痛快。
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压制这些军事贵族呢?很简单,远离他们的大本营。军事贵族的力量基础就是军队嘛,而北魏主要的军队驻守在帝国北部靠近长城的六个军镇,分布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离原先的首都平城比较近。
所以,对魏孝文帝来说,离平城远点,进入内地,让军事贵族和他们的军队分开,贵族自然就失势了,自己就好办了。
孝文帝连蒙带骗,把一部分军队和贵族们带到了洛阳,之后迅速地推行全面汉化的政策,要求跟他一块迁移过来的鲜卑人要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这一系列改革初看上去,是文化水准不高的鲜卑人提升了自己,深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对帝国来说,这里面却蕴含着巨大的危险。
从魏孝文帝的迁都能够看出来,迁都基本上都是皇权遭到压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