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人生的意义,我个人最认可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来到世上亲身体验。所谓意义,本质或许是“无意义”,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无欲无求?我们追逐着立身之本,心底的贪欲却在不断扩大加深,这或许就是世人常说的身不由己吧。
在直播间里,我关注的一位主播介绍了芬兰作家玛丽亚·图特渣妮诺夫的作品《蜉蝣国度》。虽只是简洁的大概,却让一个主旨深深印在我脑海里:“人如蜉蝣”,我们或许会忘记家族百年前的某个人,百年后,又会有多少人记得我们?书中的隐喻恰是人类有限生命力的写照——是麻木如机器般工作,还是突破束缚实现自我价值?执意追逐、打破规则,势必会头破血流,但无论结局成败,这份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早已超越了生命本身。
如今的我们,大多困在循环的困境里:早上被闹钟叫醒,刷几分钟手机,随意吃点早餐便赶往地铁,每个人都面无表情,默许着又一个重复日子的到来;到公司盯着电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复工作、修改不知多少遍的数据;中午吃着固定的外卖,眯眼小憩片刻,下午继续重复劳作,时不时盯着时间盼下班;晚上回到家,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周末要么补觉要么报复性熬夜,下周又以同样的轨迹重来。
我感觉自己现在比蜉蝣过得更敷衍——没技能、年龄渐长,糟糕透了,太多不安定因素让我裹足不前。或许正因如此,大多数人更愿意沉浸在机械般的生活里,这份惯性带来了安定与满足,也避开了未知的风险。但书中的羽生仅存活一天,却成为族群的精神坐标。这让我明白:永恒从不是寿命的延长,而是存在的意义。我们无需活得多伟大,在有限的生命里,哪怕只是坚持一件小事、主动打破一次惯性,就是对自我的觉醒。选择从不在时间的长度,而在每一次敢于停下来、做出改变的勇气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