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问道
应于化而解于物丨《天下》章六

应于化而解于物丨《天下》章六

作者: 千里飘蓬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20:45 被阅读4次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译:

恍惚芒昧而没有形迹,变化而没有常规,死啊生啊,与天地并存,与造化同往。浑然蒙昧到哪里去,飘飘忽忽往哪里走,包罗万物,不知归宿,古代道术有这方面的内容。庄周听闻这种风尚就喜欢它。以悠远的论说,广大的言论,没有限制的言辞,常放任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认为天下污浊,不能讲严正的话。用无心之言来推衍,用重言使人觉得真实,用寓言来推广道理。独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睨万物,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奇伟宛转叙说却无伤道理。他的言辞变化多端却特异可观。他内心充实不由自主地流露,在上和造物者同游,在下与忘却死生终始的人为友。他的根本,领域宏大而开放,深远而广阔;他的宗旨,可以说和谐到了极点。虽然这样,他顺应变化而解脱物的束缚,他的道理不穷尽,源流连绵不绝,幽冥深远,没有穷尽。

解:

(待解)

相关文章

  • 应于化而解于物丨《天下》章六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

  • 格物致知

    《大学》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

  • 大学

    我读的书是大学,里面的第六章。 好句摘抄,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维于理未穷,故其知有...

  • 图傲乎救世之士丨《天下》章三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

  • 至粹之心,可运转乾坤;至粹之身,可扭转万物(原创)

    至粹之心,可运转乾坤;至粹之身,可扭转万物。 大爱能化,化天下最恨之事; 至情能解,解天下多情之人; 至诚能碎,碎...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恒无为)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恒无为)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

  • 跟《道德经》学生活(37)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原文: 道常无为[1]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2],万物将自化[3]。 化而欲作...

  •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通物知化行齐于俗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通物知化行齐于俗 题文诗: 虾蟆为鹑,水虿为蜻,生非其类,唯圣知化. 胡人见麻,而不知...

  • 《周易全解》之系辞(九)

    第六章【原文】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 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道常无为[1]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2],万物将自化[3]。 化而欲作,吾将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应于化而解于物丨《天下》章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zr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