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是上个世纪吧,人们一般是通过什么样渠道获取新闻?
不外乎就三样:广播、电视、报纸,对了还有一个就是居委会大妈。
也正因为此,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故事,往往都是从因向果发展的。打个比方说,如果有一则关于某个小男孩被同学欺负的新闻出现时,往往这个小男孩的家庭背景已经被媒体掌握得七七八八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标题会是这样的——《杀人犯儿子被同学殴打后哭诉,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
可是,现如今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所以当热点事件在网络掀起热议时,我们往往不一定会对当事人有过多的认识与了解。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而有关于当事人的背景信息则开始不断地涌现在网络上。
就好比说接下来,我要举的这两则占据国外各大媒体头条及社交媒体热点的事件。
事件一:在美国,一个名叫基顿·琼斯的小男孩在学校里惨遭同学欺凌后,他的母亲在车上录下了基顿哭诉的视频。
在视频中,基顿哭着说自己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同学们要这样欺负他。
当这段视频被基顿的母亲金伯利·琼斯在网上播出后没多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安慰和鼓舞。
其中还包括众多明星例如贾斯汀·比伯等人,在视频下的留言或是转发。美国队长饰演者克里斯·埃文斯更是邀请基顿参加《复仇者联盟》的首映式。
除此之外,更有网友在「GoFundMe」(译:来资助我)的网站上以基顿为名,为同样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们筹款。
不过是短短三天而已,该项目已筹得超过4万英镑的款项。
事件二:依然发生在美国,有一名拥有多项罪名的男子肖恩·怀特,被网友查出他还是一个信奉「白人至上」的极端分子。
这位怀特先生曾加入的「Aryan Circle」(译:雅利安圈)则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记录在案的团伙。
怀特身上更是纹有「Pure Breed」(译:纯种)的字样。此外,他的女友不仅曾高举「白人至上」的旗子与友人合影,就连他的儿子也曾和小伙伴们举着同样的旗子合影留念。
这两个看起来画风截然不同的事件,其实是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那个在学校里遭受欺凌的小男孩,拥有一个「白人至上」的父亲,不仅如此,他和母亲都曾与「白人至上」的旗子合影过。
只是,当「事件一」发生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事件二」里面的故事。
类似这样剧情反转的事件,几乎时不时就会在网络上重演一遍。
每当一个热点新闻爆发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地速度占领各大道德高地,尤其是当事件的主角是一个被人欺负的小孩时。
可是,当道德高地已被占据完全时,那些同样想去蹭热点新闻的人该怎么办?
于是,另一些号称「道德卫士」的人们就开始在暗中行动了。要知道,在这个「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的网络时代,要翻出些历史记录并非难事。
就好比说,上述事件中的那对母子,他们曾以为「没多想、好玩有趣」的照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挖出来。随后,他们更是从「被害人」的角色转变成了被众人攻击的对象。
而曾经在该事件中占领道德高地的人们,也被那些「后续报道」弄得尴尬不堪。
因此,他或她们也只能一边替自己辩解道「基顿是无辜的,毕竟他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边将「GoFundMe」的筹款叫停。
另外,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人,则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反讽地写道,「我打赌你们现在一定超开心吧,曾捐钱给这家人」。
无独有偶,最近我也在某学术期刊上看到一个类似相关的研究报告。
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网络时代的人们,往往道德愤怒阈值会比在纸媒时代要低。也就是说,当人们在网上看到不公平事件发生时,他或她更容易变得激动和愤怒。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因为网络其本身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屏障,让人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发表自己的言论。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在网上满嘴脏字、语带攻击的人,很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温文尔雅,甚至是沉默寡言的人。
对此,在那篇学术文章中更是给出了假设性的解释: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个性,而网络正好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只是,我们在网上展现自己别具一格的个性时,却往往会忽略网络的一个弊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人们总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又不是什么名人,并不会引起别人的特殊关注。可是,我却要在这里给大家泼一泼冷水,俗话说「行得夜路多,必有遇鬼时」。
就好比近年来我们时常看到的头条新闻,某人因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揭发自己公司的黑幕而使得该公司股价大跌。
只是,当一切恢复平静时,那个有黑幕的公司已经慢慢地把亏损扭转了,可那个曾被人疯狂点赞的当事人,却依旧没有找到工作。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都必须谨言慎行,甚至是对不公平的事情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心态。
我只是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好好地反思一下,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我们真的有必要逞一时口舌之快,又或是贪一时好玩之乐为自己埋下一个不定时「打脸」炸弹吗?
网友评论
又忘记说了~有时间上劲的都成博士,博士后,文学大师了哈!
哈哈!
人是怎样被人冤死的,怎样成了好坏分明的人呢?
据说:不懂的人,很简单,简单的只认识(好人,坏人)的概念就好了。
然后呢?
拿着这些概念继续去分好人和坏人呗!
据说:懂的人,很复杂,复杂的拿着(好人与坏人)的概念,玩起了游戏。
庞大的游戏数据,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可以插入影响的概念,人的思维方式却没这么快,跟不上这个节奏。
紧跟着就被万人贴的标签给带进坑了哈,我我我我,你你你你,就是说不出来个占理的角度。
好不容易说出来了点什么,又跟着碰去了,你还能快的过群体效应的影响力,把你的好不容易说出来了点什么又被偷换概念,曲解和添油加醋,怼给了你,直到给你怼懵了,接受别人给你安排的(标签),不行你可以继续上诉啊,哈哈…
来,快把钱交了哈!
反正你还有事情要做,你还有多余的时间吗?
好坏是可以操作的,还不是背后的人想捧,和想黑一句话的事么。
概念就这么一换,成了千姿百态的历史。
哦,反正翻新遇到解决不了的,就翻翻历史,史记,把旧的搬出来,研究研究,翻新了在对照着案例去说哈!
内容可以翻来覆去的变么,大体架构上的文字从来没变过哈,只不过碰撞,膨胀的激烈了而已。
记得看《军师联盟》时,司马懿说了这么句话,虽然原话我不太记得了,但大致的意思是说“历史是什么,其实也不过是后人根据一些事情推敲出来的,可今天我跟你说的,或是我们所经历的,谁能真正记载?”
在我看来,即便是能真正记载下来了,但“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尊重自己的内心。不敢说问心无愧,但求晚上能睡个安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