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容小主
一夜安眠至大天亮,用康膜制造的小太阳,终是在后背脊骨来了一场冷热交替的战争,虽然没有热辣滚烫的高潮冲突,但温暖包裹着气血的前行,让心静了。我终于从修改《从小白到长篇小说作家》这本书的紧张状态回归到了夜晚的松静自然。
睁开眼睛时,太阳已经透过窗帘,正在告诉我大降温第三日的天晴了。心里想着外面的寒冷,可是被窝里的温暖,让人缺少想象力的翅膀,也不想飞呢!这本书正在如火如荼修改中,我恍若又回到2023年11月7日那一个夜晚的决定中。假如知道撰写这本书是如此的艰难,我还会从那一天,有个开始吗?如果说那种艰难,延续到两年后的今日,我会不会放弃呢?
所有的猜测,都指向了这本书的重启修改。近日身体的疲惫正在压制平日里生活的轻松,“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可在紧张中,人们还是向往松静自然的生活呀!
“文字相伴,松静自然”这是我这本书的作者序言,与我提倡的创作理念“写,不停地写”,仿佛又有了某种认知上的差异。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头转向了窗外,拉开的窗帘,已经让世界在我的眼前定格呈现。好在透过一号楼和三号楼的间隙,我在硕大的舞台上,看到了九园公路绿灯亮起后的车流滚滚。
坐在六楼的高度,天近了些,路看起来也平坦了许多。或许这就是上帝视角,适合生活,也适合写作的观察角度。我在车流的震荡中,在追寻某种声音,只是这个季节的玻璃窗,仿佛在用高科技吹走了我的心思,能听到或许是心灵的震撼,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又是生活中悬念的抹平。
小区的大堂屋顶,就是我视觉中两栋楼中间的舞台,只是那里主角还没上场,而台下偶尔的热闹,仿佛是演员的热身。下一场戏剧,还未到时间,太阳凑了个热闹,我的心也凑了个热闹。
两年前,从容小主文学院在这个季节风风火火登上了文字舞台。这是队友的提议,何尝不是我内心翻滚的潮流在作祟?写了那么久,当时已经写作第五年了,几十本长篇小说的创作,让我知道应该有比《从容小主写长篇小说》更系统的写作教材出来了。那么想的时候,又恰逢有人提出这个建议,有给队员一个福利的念头再次生发了。就这样,在众文友做文学宫殿建设的同时,我进入了闭关写教程的归隐状态。为了保证我的身体安全,爱人整整陪了我一个月,早中晚的身体按摩,松弛了身体的紧绷,也是一种理解与爱的支持。
一个月后,《从小白到长篇小说作家》初稿顺利完成。这本书的名字,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改动,这是最终定稿的名字。在2023年的年底,我倒了。是身体的劳累,是心灵的放松,是书写之后又不被人所理解的困惑,我封存了这本书,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的状态,就是极尽全力之后的“无力”。
实际上,初稿在完成之后,我还是看了两遍,看两遍主要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从初稿到精品,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我知道在书写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在经历着什么。我也知道,这本书变成精品,变成理论与实践精锐武器的变量还很大。
封稿后,我沉默在时光里,一天一天又一天。我用书写长篇小说来冲破我内心的无力,想早日开启我对这本书的观察修改,一直到2025年11月,我终于在某一个瞬间,心有了动感。于是我与自己约定,在立冬的那一天,又恰逢是7日,我必须开始修改这本书。心里有了这个约定,这本书的启封就上了日程。
两年的时间,这本书的内容不增不减,而我却已经从当初写书的东北小镇,回到了天津,而且天津的家,也从德园搬到了韵园,就连人的心情,仿若也与从前大不同了。因为就在今年的6月7日,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拥有了自己的“朗耘居”。那是一小块土地呀,从无到有,从荒草萋萋大小石堆满地面到蔬菜青翠欲滴上餐桌,我到底经历了什么?好像是一本书的距离,好像是生活时光的重新改写,更好像是我心力的补充器。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我也喜欢在小菜园里观菜苗生长,整理待开发的土地。小区保安偶尔路过时,嘴里喊着大姨,心里却有着担忧,怕我万一晒晕过去,他有救我的困惑。
我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我每次出去劳作,都是在大脑紧张创作过后,舒展身心交换能量的过程。只是人们不了解我的情况,又觉得我的行为有些疯狂,他们心中有担忧,但他们也只是舞台下的看客罢了。我当然清醒我的思绪与身体状态,假如家中没有一个搞大健康的人,没有康膜康泰的保护,你看看我敢这么疯狂吗?
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敢。我就像一辆高级轿车,时而在平坦的马路上招摇过市,时而必须要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运行经历各种极限运转才对呢!为什么有些车不能上高速公路?因为车速不能够及时提起,高速公路行驶危险重重。收放自如,可以高速行驶,也可以极速刹车,还能保持自己安然无恙,这才是车辆的最佳标准。
人也是这样啊,能够带着高强度目标去前行的人,必定是身体可以接受高强度运转的人。我可以在长篇小说的世界里,像一只孤独的“狮王”离群索居,干自己想干的事,本身已经是奇葩。如果奇葩变成传奇,这中间要有多少力量的支撑?从心力十足,到心无力,中间可能隔着一本书的距离,也可能隔着人与人之间的心交集,更可能隔着某一个事件与世界的交织。有力或无力,终究会成为过去,如果无法过去,生命到此为止也不留遗憾。
书写至此,我看了一眼日期,2025年11月18日,之前这一天的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了?我曾经与文字无缘,缘分又因人而起,来了珍惜,一直持续至今日。而有些人与我的交集,却似乎在这样的日子里,已经远去。人的婚姻,在七年左右时会有一痒,熬过了艰辛,也便进入幸福。这幸福的密码,终是有些人无法拿到钥匙,解不开罢了。
用一篇隐晦的文字,是想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走走停停中进行筛选,最终能留下的真相,只有自己才最合自己心意。如果与自己相处都相处不了,谈何与别人相处。
走近真相才知道,不是外界需要我,是我离不开ta们。这句话蹦出来的时候,我笑了。是啊是啊,无论谁来到我的身边,当我接纳的时候,我觉得你对我有帮助,我才会让你靠近的。靠近就是一场“无声劫”,是一场能量的互补或偷取。能想明白这一点,世界将无难题。
正在修改《从小白到长篇小说作家》,状态又回到了两年前疯狂输出的书写状态。只是那时候一直在把观点进行扩充扩充,而现在的状态,虽然也疯狂,但是在补充与删减中,在总结心法啊!这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没有经历过的人不懂那其中的乐趣,哪怕是夜深人静时钟指向新一天的黎明,“疲而不倦”的状态,就是生命不断开始的按钮。
人活一世就那么长,不与自己暗斗,身体就是舒畅的。有什么不如有一个好身体,“健康第一,写作第二”永远不变的写作理论,贯穿本书的始终。
期待吧,期待理论落地,理论与辅助你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奇迹的未来创作过程吧!只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与站在读者的角度略有不同。作者的高度,读者无法企及,尽量照顾绝大多数读者,但也不要被读者拉低创作本身应该具有的传承经典想法,这,让我找到了终极定稿的法宝。
不是读者需要我用作品形成理论供养,而是我写作到今天,必须要这么做了。不是我的小菜园需要我去开发,而是我需要一个大自然锻炼场,去那里让身体动静结合。不是别人需要我的帮助,必须来到我的身边,而是我需要他人的触动,为我的下一本书寻找灵感。
写到这里吧,爱人呼唤开餐的声音已经从餐厅传来,这就是家的温暖,神队友的陪伴。外面有些凉,预报有小雪,可能会去劳动,也可能藏在房间内继续修改,哪种状态都可以啊,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在这一刻的最优雅选择。
写于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9:3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