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即使深陷痛苦,还在逼自己“扛住”:掩盖自己的情绪波动、不对任何人示弱和求助、甚至还要在低谷期,责怪自己做得不够好。
这样的“坚强”,本质上是一种慢性透支。
心理学中真正的“坚强”,有一个更准确的名字——心理韧性。
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重大压力、创伤、逆境或失败时,能够适应、恢复,甚至成长的能力。
心理韧性高的人,也会感到痛苦、失控、无助,但ta总有办法托举自己,让自己能够穿过伤痛、走出崩溃、继续生活。
心理韧性是一种自我修复和恢复平衡的能力:
允许自己脆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哭、可以求助;
拥有自我调节工具:写字、运动、深呼吸……都可以是工具;
能找到多个支点:知道谁能支持你,有哪些资源能缓冲冲击。
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心理韧性是可以被一点点练出来的。
在你身心俱疲、看似完全没有出口的时候,“像掉进了一个无底洞,只能一个人硬撑”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小小的“支点”:
每个周六早上,你可以走半个小时的路,去家附近的菜市场或者公园。
你只是在人群里走一走,看看摊贩吆喝、感受阳光、摸摸蔬菜……
那种生活的烟火气,会提醒你,你不是只剩下照顾别人、完成工作这两件事可做。
或许正是这个支点,帮你扛过最艰难的阶段。
哪怕再小的事,也足以成为你自我托举的支点之一。
你能找到的支点越多,心理韧性就越强;韧性越强,内核就越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