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未来主义者、《心智模式》一书的作者乔尔·巴克把无助和无望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反馈环路。无助让人丧失希望,而无望则变成自证预言,证明一个人究竟多么无助。无助和无望相互证实,彼此促进。
无望是心灵癌症,会吸干一个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全社会的人大都觉得现在还不如他们小时候,就更别说超越了。他们怀疑干出一番事业没什么用,而自己又在碌碌无为的海洋中浮浮沉沉。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未来以及孩子的未来越来越感到绝望。这条岔道往往会出现在挑战最大、潜在回报最大的地方。很多人不去克服生活的难关,而是斗志涣散,甚至干脆放弃了。
习得性无助
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一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一个人的掌控感。
美国心理学会把习得性无助评为“20世纪的里程碑理论”,很有道理。习得性无助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面临人生的挑战时会选择放弃或中途退出。因此,这个理论是逆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面对无解难题时则学会无助。与面对有解难题的对照组相比,他们之后的表现较差。
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毫无疑问,你一定知道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孩子要能够对毒品、性和虐待行为说“不”;家长要能够代表孩子行事,营造健康友爱的家庭环境,并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商业领袖要能够克服每天遇到的各种逆境;你要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攀登。
得性无助和赋能是两个互不相容的词(见图3-1)。它们显然不能共存。患有习得性无助的人无法被赋能,而被赋能的人是不会遭受无助的。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因此也是阻碍向上攀登的障碍。这是一种可定义的思维模式,会破坏成功的所有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