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179小时,映电人马元江奇迹生还
退役军官——志愿者山东大汉宫治华和小个子尹春龙来此好几天了,他俩没日没夜忙碌在废墟里,已成功救出了好几位幸存者。映电女虞锦华被救出后,高呼下面还有一名男子马元江被埋压在下面,人还活着,赶紧救他!宫治华和尹春龙便轮流钻进探洞,与夹在里边的马元江对话,鼓励他坚持。
此时防疫人员来了,给救援队员消毒。一小时后,消防队员撤走时喊话:“快撤吧,里面有传染性很强的炭疽”。这消息令人惶恐不安,纷纷走散了。宫治华不肯放弃。他想:如果有炭疽,为什么被救的虞锦华没有事情呢?既然她没有传染上,马元江在下面,更不容易传染了。他才31岁,这样年轻的一个人,如果被埋在废墟里,多么可惜……
于是,他把电站的留守人员叫来,用对讲机与映电总厂党委书记吴耕通话,说明情况亦表明态度。打了电话,宫治华和尹春龙,就下到洞里用钢钎在石板上打洞。干着干着,头皮越来越沉,倒在洞里睡着了。
睁开眼,宫治华看到瘦小的尹春龙蜷缩在洞里,一动不动,就大叫着拍他肩膀,人还是不动。宫治华吓坏了,再拍尹春龙,他终于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我快要死了。宫治华赶紧把他拽出去,放在小帐篷里休息。于是,宫治华继续干活。一边干,一边和下面的马元江聊天,聊着聊着马元江那边没了声音。宫治华赶紧叫:马元江,怎么回事?过了好一阵子,又传来声音,说是太困了,刚才睡着了。宫治华心情沉重,却是以幽默的语气给他鼓劲:“你是我党工作时间最长的地下工作者,你一定要挺住,我尽最大努力,一定要把你救出去。”后来,马元江又睡着了,宫治华也睡着了,天地间,万籁俱寂。岷江还在不远处翻滚着,无数的灾民和军人在帐篷里睡着了。
19日早晨,映秀的救援工作已进入了尾声,山东消防队员奉命撤离,志愿者也走了,镇上废墟里一片死寂,幸存者纷纷拖家带口向都江堰方向逃难,空中不时有直升机,轰鸣着将医疗队员送往汶川前线。宫治华爬出洞,着急傻眼了,再要来对讲机与吴耕通话说:“你们厂的马元江还活着,一定要全力以赴抢救啊!”电站两位留守人员被宫治华言行感动,蹦起来叫喊:“我们也不要命了,我们跟你去救人。”
几日几夜没合眼的吴耕,接到宫治华电话后,立即赶往设在漩口中学沙堆边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专业队救人。左等右等至上午10时,专业救援力量还没有来。悲愤的尹春龙,再次下到5米多深的探洞里,安慰马元江,“你一定要挺住,我们一定要把你救出来”。石板那边传来“嗯”的一声。尹春龙拿起钢钎,在洞壁上打洞,刺耳的撞击声,在洞里扩散开去。
终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派来了上海消防队员。特勤队长姜亦山爬上废墟,宣布上海消防将全面接管援救工作,要求还在救助的志愿者全部离开。宫治华不能接受,从废墟上颇不情愿下来时冲着姜亦山嚷道:“他七天七夜没吃没喝了,这样的中国人刚强,活一个是一个。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我的心已给了他了。如果你们能把小马救出来,我还是要感谢你们。如果救不出来,我跟你没完!”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上海消防队员开始切割废墟顶部的巨大水泥板。他们一改青岛消防队打洞的营救方式,尝试用大型机械从顶部清除的方式。
尹春龙被赶到警戒线以外,看到吊车轰鸣,大块混凝土块在废墟顶上滚动,激动得浑身发抖。他冲向姜亦山反复申述,说:这么大动静会要了下面的人的命!
机械作业干到下午3点,又被迫停止,救援又返回到了原方案,在原洞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挖。那些被叫到场外的志愿者,又被召回现场,尹春龙和宫治华又爬上了废墟。大约18时,消防队员和志愿者终于打通了小通道,可以给马元江喂水了。宫治华顺着方向,拿了6瓶矿泉水,洒了过去。他想:马元江听到水流的声音,至少精神上会振奋。
20日零点50分左右,尹春龙艰难地将马元江拖到虞锦华做手术的位置,然后,他自已先爬上来了。
忍耐、期待、坚持、再忍耐、再坚持……被困179个小时的马元江,因宫治华和尹春龙的执着,因吴耕率领的映电救援队的坚持和上海消防队员不懈努力,终于奇迹般生还!
179小时后:马元江被成功救出
这一刻,让一直跟踪采访的上海东方卫视,迅速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这一刻,吴耕和他的战友们,喜泪盈眶。
这一刻,宫治华首次看见了自已牵肠挂肚胡子老长的马元江,鼻子一酸,扭头悄悄退到人后。
人救出来了,尹春龙不知去向。宫治华从废墟上下来,走到一辆废弃的公交车旁,爬上去稍坐片刻,便沉沉地睡了……
马元江:我还有很多179小时
31岁的北川人马元江,是“5.12” 汶川大地震铸造的个体生命奇迹。他在映秀废墟里掩埋179小时后被成功解救,那一段珍贵视频,令多少人眼热动情啊!
大难不死,又经历了6次手术的马元江于2008年12月9日康复出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递交上班申请。这是一个未亡人的感恩之举啊,谁会拒绝?谁又能忍心拒绝?
2008年12月19日,映秀湾电站3号机组恢复发电庆祝仪式在映秀举行,因伤岗位7个月的马元江,如愿回到了生产一线。第二年,调任生技部副主任,分管计划管理工作,全过程参与了恢复生产二次重建。
2012年我见到马元江时,已是地震四年后的初夏了。他欣喜地扬着装了肌电手的左臂说:你看我身有残疾,领导和员工,都没把我当废人。
我说:倘胸无点墨,没啥追求,即便是四肢健全,那不也就是废物一个?
马元江憨笑。谈起过往岁月,这小子一脸阳光。他天资聪颖,长得也一表人材,惹人喜欢。1996年成都水电校毕业后分配到映秀湾电站当值班员, 人家一年转正, 他半年就转正了。两年后成立发电部,他成了专责工程师。2003年调生技部,任统辖映渔耿三站运行的总值长,多牛啊。赵玉忠总工曾这样评价:我所经历的几任总值长,马元江是最好的。2006年再调任发电部副主任时,他才30岁,真个是三十而立哩。
遭遇大地震,马元江不幸被掩埋,以为自已的水电专家梦破碎,年轻的生命也要结束了。
地震大援救,马元江又特别幸运,179小时没吃没喝,他居然挺到好心人搭救而成功生还。
马元江有福。那么多人舍死忘生救他,那么多院士专家为他研讨治疗方案,那么多领导和同事关心呵护,他以异样情怀写下了漾漾万言感恩书,既坦露心迹也表达愿望。映电又逢特大暴雨泥石流“8•13”灾害之后,如何规范使用好重建资金,确保项目按期且高质量完成,成了马元江日夜思考的新课题。
马元江说,我费尽心机主持制定了至少6项内控指标体系,如《映电总厂工程非招标采购管理标准》、《映电总厂工程非招标采购工作标准》、《映电总厂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方案弄出来上报,领导却不认可,我有些沮丧。不过缓了几个月,方案还是公布施行了,我又很开心。
问及对企业的未来考量,对妻子和女儿的夫父之责,马元江璨然一笑,话语却可绕梁:
“我还有很多179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