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辅相成
今天分享《道德经》第十八章学习体会。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自我解读】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
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
父子、兄弟、夫妻不和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
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感悟:
①辩证思想
老子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思想。在大道“盛行”的情况下,像仁义这样的行为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当中,你不觉得它的存在。也就没有倡导的必要。只有在社会秩序混乱,大道缺失的情况下,人们才会由于缺乏这些东西而倡导它。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职场上,比如说,酒店里,有的员工看到一些酒店客人未使用完了的香皂,反正,扔了也是扔了,有些员工就把这些半剩品带回了家。基于这是违反公司规定的条例的行为,如员工继续把这些用过的半剩品香皂拿回家,公司势必就要制定相应措施,罗列出新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
这里的辩证思想如同在第二章所讲过的事物都是相对立的存在着,所以这里我还有一个感悟就是看待问题,就不能只看表象,最好要想想他的对立面,是否会产生怎样不一样的结果,这样锻炼自己的思维。就会把问题分析的透彻,周到。
②仁义
孔子最高理想是仁义,“仁”已经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
然而,老子确大胆地提出人世间大道一旦废除,就开始要倡导仁义,制定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是从正的方向来阐述“仁义”理念,而老子确是从反的方向上来阐述“道”的理念,综合来讲,他们其实在讲同一个概念。
③智慧
人类虽然由大道生成,而且在大道中发展壮大。但随着智慧的开启,愈发变的狂妄自大,偏离大道越来越远。有了智慧,就有了私欲。
④孝慈
在大道的影响下,人们丰衣足食,家庭祥和美满,一旦废弃了大道,就会出现家庭纠纷,父子不孝,夫妻争吵,这些都是违背自然的规律,也就违背的大道的精髓。
⑤忠臣
一个国家在太平盛世时期,用不着忠臣,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能达到最好。
只有乱世朝代,奸臣勾结,欺诈忠诚,篡权国家,社会失去了保障。
正是这种情况,为了避免惨剧发生,人类就人为的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加以约束,于是, 一些政令条文、奖惩制度,政策法规也随之出现,这些政策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但他并没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废止大道的结果必然是有所作为。
一旦有了作为就有了好和坏的区分,对于好的,正确的,我们要加以表扬,赞颂; 而对于坏的,错误的,我们责则要大家鞭挞,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总之,这一章最终主要思想就是老子的“道”的辩证思想。事物都是相对立,相辅相成的存在着。居安思危,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
现实中,我们要多思考两个不同的正反方向,有助于我们把事情全方位考虑到。
以上便是我这一章《道德经》学习后的一点感悟和思考与您共同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