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天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天脑海中总是会闪现出一个词——标签。
那天看电影时就一边看一边告诉自己千万别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被随便贴标签的孩子,轻则受伤,重则命丧,太可怕了。
后来看到一篇评论这部电影的文章,文章里也说到了“标签”。文章说我们给孩子贴的每一个标签都是孩子心灵的一道符咒。当时觉得作者说的真好,很形象得表达出了我想说的话。
今天早晨打开网络课堂,又听到讲座的老师说到“标签”。他说因为自己从小被贴上了“笨孩子”的标签而导致自己四十多岁了还要很辛苦地修复童年的疤痕。听完老师的讲座,我也追溯了自己的童年,我努力在记忆中搜索我的“标签”,我没找到什么词语,但是我想起了两件事,两句话。
一件事情发生在我上四五年级时的一个冬天。我们那里的冬天很冷,到了冬天大人会给孩子织毛衣御寒,织毛衣前需要把一扎扎的毛线缠成毛线球。
那天放学后,数学老师就让我做这件事了。缠完线球,就听她跟语文老师说:这孩子做事就是麻利,手脚动作特别快。数学老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我们在学珠算,从一加到一百,我是拨拉算盘最快最准确的那个。再加上这次缠线球,她就给了我这样一个评价——手脚快,做事麻利。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被数学老师夸过后,我缠线球的动作更快了。我想现在的我喜欢高效率地做事,应该少不了这件事情的影响。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初三的语文课上。当时老师布置了十道病句题让我们改,结果我很快就全部做完了。老师不太相信,他拿起我做的题检查了一遍,结果是全对的。平时不苟言笑的语文老师笑着表扬了我,说我是块学语言的料。
现在的我对语言还是比较敏感的,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但凡有学生拿着病句题来问我,我读一遍句子马上就可以找到问题所在。我想这跟当年语文老师的那句“**是块学语言的料”也有关系吧。
因为想起了这两件事,让我对“贴标签”有了不一样的思考。难道贴标签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吗?
想想当年老师们说的那两句话,放到现在来说,我也是被贴过标签的人。可是这两个标签不仅没有给我留下伤疤,还促使我向着更美好的方向成长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孩子的改变往往是从他非常喜欢的老师的一句认可或赞美开始的。
其实,很多人都活成了他小时候非常尊敬或喜欢的人期望的样子。所以贴标签应该也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道亮光吧。
如果要给“标签可以贴”找一个理由,我想“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一起做了一个实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后来也被很多心理学实验反复验证过,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人际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当一个孩子获得另一个人特别是权威人物的期待、赞美与信任时,他就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影响和暗示从而产生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并且朝着期望的方向努力,发展。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如果一个权威人物或是孩子喜欢的人,能给孩子更多的信任与鼓励,就会使孩子产生上面说的人际期望效应,从而朝着更为自信,开朗的方向发展。当然如果是批评多于肯定,或者很少批评但也很少肯定和赞美,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所以,给孩子贴贴标签吧,把孩子成长需要的习惯或品性变成一个个标签,找一个他非常尊敬或喜欢的人,让他们多认可和鼓励孩子,把标签贴给孩子,孩子的人生很可能就从此不一样了。
最后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罗森塔尔效应”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效果要明显好于高年级(比如高中,大学)的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认可、鼓励要趁早。
所以好标签还是要贴的,而且还要趁早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