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走出城池东门,想到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回来,也不知是不是还能回来。这也许就是一条不归路,一去将不复返,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些彷徨。树上的乌鸦不合时宜地叫了几声,这难道是个不祥的预兆,是走还是留,我好纠结难受。
站在东门外,我紧握长剑,低头徘徊,思虑再三,想到一贫如洗的生活,想到抑郁不得志的悲哀,我想还是走出去闯一闯,也许能撞开一扇门,也许能找到一条路。但我又如此牵挂我的妻儿,想到我走后妻子的孤苦伶仃,日夜思念,想到小儿的可爱模样,亲切叫声,还是决定再回家看一看,再好好思量思量吧。
站在家门外,透过篱笆墙,看到我的家那低矮破旧的小屋,想到城南刘氏家族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我又不禁悲从中来。想到米缸米里一粒米都没有,看到昏暗的屋子里,架子上空空如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我似乎又坚定了离去的决心,我怎忍受如此贫贱的生活,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吧。
虽然前路未卜,可能危险重重,可能血雨腥风,但我都不考虑那么多了。只要能为妻儿换得一斗米,不至于让他们贫困而亡,什么样的路,我都决定去走。
不巧的是妻儿在屋里已发现了我的身影,就在我准备转身的一刹那,他们飞一般地跑出来,紧紧拽着我的一角,痛哭着不肯让我离去。
妻子体谅地说,别人家富贵我也不羡慕,我愿与你一起过吃糠咽菜,稀粥当饭的日子,只求我们能平平安安在一起。想想我们的孩子还这么小,怎能没有父亲?你这么走不可以呀,万一有什么不测,我们可如何过活?
我的心几乎要软了,眼泪也快要流下来了。这么温柔贤惠的妻子,我又如何忍心让你跟着我受苦,哪怕牺牲我自己,也要让你过上富贵的好日子。
我的心突然硬了起来,紧握了一下手中的剑,强装出一副无情的面孔,对妻子大声吼到,你放手吧,不要再管了,我去意已决。我已经走的太晚了,白发都爬上头了,这种没米无衣的苦日子,我实在不能再忍受了。
我决然地转身离去,空留妻儿的哭声在身后飞,我不得不加快了脚步,我怕下一刻我会再犹豫。
这个凄惨壮丽的离别场景出自东汉乐府诗《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当时贵族们的衣食住行都十分豪奢,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时有不满反抗的暴乱发生。《东门行》里的故事正发生于此时,诗中的男主人公准备离家出走,铤而走险,所以妻子如此悲痛与不舍。
不管什么时候,没有米的日子都是极难挨的,世间的多少离别,多少纷乱都因这一粒米而起。“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哈姆雷特》)
请重视那一粒米吧,和平需要一粒米的保障,幸福也需要一粒米的支撑。有这一粒米,皇太极也许不会挥鞭南下,李自成也不会揭竿而起。子君和涓生也许会幸福地生活下去,娜拉出走之后应不会再回来,潇洒活出自我的模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谁不愿做一个文明知礼的人而安然度日呢?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甚或是铤而走险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中的米是双手奋斗而来的,是勤俭节约积累而来的,不要在播种的时节去偷懒而无米可收,也不要在收获的时节用各种超前消费花掉所有的米,让自己陷入无米的凄凉。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系列21(8)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