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人生活习惯不良导致。多吃少动的生活习惯。
这样就说回欣欣的例子来。小李一家都是肥胖,他的一家有着遗传因素,但欣欣家并没有。欣欣跟随小李一起生活以后,她也逐渐发胖起来,这一定与小李家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了。
通过调查表的调查,欣欣爱吃甜食,也爱吃油炸重口味的食品,家中的饭菜由小李的父母准备,青菜很少,各种面食,肉类多。平时欣欣和小李都爱吃零食,经常感觉肚饿,所以,小饼干,小面包,坚果等都随处可见,便于自己伸手就能够到。
而且,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吃饱饭后在沙发上边吃薯片边看电视,几乎从来不锻炼。肥胖让他们感到非常的疲劳,腰背疼、膝关节疼,这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能力,而肥胖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加巨大,他们害怕去健身房,因为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笨拙的身体,让别人看到自己不灵活的身躯时,拿份尴尬和不自在,让他们难以承受。
过度饮食加缺少运动,让他们越来越胖。
6.压力型肥胖是指由于压力所造成的肥胖,又被称作“肝胃郁热肥胖”。年轻一代发生压力肥胖的居多,其中男性在30岁以后,女性在25岁前后,女性有比男性在更年轻的时候就出现压力性肥胖的倾向。
压力性肥胖,的一个特点就是情绪性进食,也是胖子模式中的一个板块:心情不好时,大吃一顿就好了的模式!
食物,是人生存下去的根本,如果缺乏会造成恐慌,所以人会拼命的去寻找食物,找到后会恐慌性屯集。这个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有这个基因的那部分原始人得以存活了下来,成了我们的祖先。
同时我们的父母辈绝大多数生活、成长在物质缺乏的时代,食物对于她们来说太珍贵了。所以她们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总是想给我们她们认为最好的东西:食物!如:孩子哭闹,妈妈会这样哄:小婴儿时期,抱起来直接喂奶,大一点:别哭了,一会给你买糖吃,长大了:心情不好?今天想吃什么,妈妈给你做。
妈妈把绝大部分的爱和食物联系在一起,也形成了我们的心锚。这个心锚破起来要一定的功力了!
首先:所有情绪的产生,背后都有一个没被满足的需求。但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小时候我们哭,也许只是缺乏安全感,妈妈只要抱一下,我们感知到妈妈的爱就能满足,不哭闹了。长大了,我们和同伴有矛盾,也许只是希望被理解,有被接纳的需求,而同伴只是不停的在说,一点不倾听你的话,或使劲给你出主意,要你改变这,改变那。最后你很痛苦,就用最好的妈妈式的爱安慰自己:食物!其实你只是需要一个好的听众。
其次:我们成长过程中,有需求这件是没有被认识到的。养育人认为:吃饱穿暖养活长大,他们已经尽是最大努力和义务了。而且他们成长过程也是如此。心理营养这一块没有被重视。
最后,如何破?我们要放慢生活的脚步,经常问一问自己,我在这一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休息?安全感?被认可?被接纳……能自己满足的需求,就自己去满足。缺的心理营养可以听潜意识cb补。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以期得到最正确的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