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李商隐诗云:倾国宜通体,何来独赏梅?知识亦如此,只有自具整体性的知识才走灵魂。而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把整体知识碎片化,设置成了无数个问题,不停地追问学生答案,这即是碎问,由此生发的结果,就是闪存——快速地保存,最终形成惰性知识——就是只被学生懂得而不会被理解、迁移、应用并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
讲过多节公开课,碎问的问题屡屡出现。课堂氛围的确很好,师问生答,其乐融融。但是,学生只是处于浮光掠影的肤浅认知状态,没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很快会遗忘。
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李商隐诗云:倾国宜通体,何来独赏梅?知识亦如此,只有自具整体性的知识才走灵魂。而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把整体知识碎片化,设置成了无数个问题,不停地追问学生答案,这即是碎问,由此生发的结果,就是闪存——快速地保存,最终形成惰性知识——就是只被学生懂得而不会被理解、迁移、应用并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
讲过多节公开课,碎问的问题屡屡出现。课堂氛围的确很好,师问生答,其乐融融。但是,学生只是处于浮光掠影的肤浅认知状态,没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很快会遗忘。
本文标题:为真学而教之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nicdtx.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