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神比人多庙比屋多,可谓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空气中飘荡着檀香和酥油茶燃烧时特有的香味。”
这段话真实描述了尼泊尔加德满都一带的风景特色。因如来佛祖---释迦摩尼的故乡位于尼泊尔的蓝毗尼,所以来这儿之前一直以为这个国家佛教徒占大多数,其实不然。 在尼泊尔85%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徒只占15%。
印度教拜神的地方称为神庙, 而佛教徒的拜祭堂馆被称为寺院。印度教的神庙随处可见又常常不易察觉,有些庙宇气势飞鸿,堪称世界之最,就像图上的女神庙,层叠的梯形屋顶是东方文化建筑上的典型剪影,但有些神庙就没有那么宏伟高昂了。

印度教的庙宇普遍门庭比较狭小,有的只是一面墙雕塑着大小各异的神像,有的甚至就在门口树墩下,一个尺来长的神龛被供在那里,若不是它的四周洒满拜祭的红粉,你真不知道居然在哪个犄角旮旯里还住着不知名的神灵。
在巴德岗皇宫广场附近遍布着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神庙,3月份我们到达那天正赶上“洒红节”,皇家军乐团护送着巨大的经幡,在人潮涌涌的欢呼声中,隆重开启这印度教新年庆典。仪式结束后,信徒们纷纷走向各自崇拜的神灵庙宇前,俯首拜祭,将代表吉庆的红粉抹在自己身上,撒到神像跟前。
我对宗教知之甚少,只能跟普通游客一道在广场四周的店铺间倘徊。有一间位于旧城边的店铺引起我的兴趣,室内都是各色铜器,我买了两尊香炉,惦记以后写字时可以放在案边,焚檀香可静心,还有几个精美的黄铜酒杯不错,既可以当酒柜里的摆设,也可用来清明时作“供养”。
走出店铺的旁门发现门外挂满了木偶和雕像,都是神的缩影,特别是那些像提线木偶式的四面神,神像的每一张脸都不同,提线一动“神色”瞬变,忽而温和忽而凶恶,看得我惊讶入迷。因不清楚这些活灵活现的神像各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尽管喜欢,最终还是没打算买下几尊。

我的背后已是广场尽头,路和围墙被密实的塑料布遮掩着,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许多旧建筑倒塌,近几年在中国的援助下才逐渐开始修复。
忽然两双脏兮兮的小黑手从我背后伸来,回头一看像是一对兄妹冲我行礼,我迟疑了一下很快明白,马上从包里拿出两条口香糖递给他俩(出游前导游提醒过,碰到行乞的孩子最好不要给钱,给糖对他们更好)。两孩子尽管衣装褴褛,可不像印象中乞丐那样粘人,看到我送的东西,礼貌地收下又行了一次礼,搞得我有点不好意思。
两小孩刚离开,一个跛腿的女人抱着小孩冲我走来,在我面前呈半跪模样,撒了一点红粉到我脚边,然后呜噜呜噜说着我听不懂的咒语。面对这个身着满是污渍沙丽的女人和她怀里抱着仍是脏兮兮的孩子,我一时真不知如何是好。正犹豫时,另有个老太婆也捧着红粉朝我这边走来。
塑料布后面传出一串嘀嘀咕咕的尼泊尔语,紧接着布帷开口处伸出一张华人的脸,他用普通话告诉我,“女士,你站在了神的位置上!”
话音刚落不一会儿,他从店铺的一侧走到我跟前,给不知所措的我指了指退出的路径。他自我介绍是川大东方语言系的博士生,今年来参加尼泊尔文物修复工作。
“以前在这个位置有个女神雕像,神像不高,地震时被围墙压塌了,但这些人都当女神还在,每天都会来拜访供奉。”博士边说边用手比划了一下女神的高度,也就半米高的样子。
“真不好意思…”我不自觉地双手合十赶紧道歉。
“不知道没有关系。” 一位戴着柱形花帽和金框眼镜的先生用中文对我说,尽管他的语调是老外式的饶舌音,但从他身着整洁的西装打扮,估计一定是位有身份的学者。
果不其然,博士肯定了我的判断。学者先生见我双手合十的动作误以为我信佛,于是温和地对我说:“在我们尼泊尔,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从来都是和平相处”。
说罢,冲我微信着拱手回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