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寿生姜一文中,提到了自宝禅师不怎么待见的五祖戒禅师,这位禅师在宋代就是个话题人物,相传东坡公苏轼就是五祖戒的后身。这事在宋代就传开了,宋代禅僧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就有记载。这段记载在佛印了元的传记里。记载较长,直接用白话说。
话说苏轼到江西高安去看弟弟苏辙。苏辙也喜欢结交僧人,当时苏辙和真净克文以及圣寿聪禅师在一起,连床夜语,好比现在学生寝室的卧谈会。但谈着谈着就困了,这个时候外面三更时分,这一打更,真净文就醒了,很惊讶地说:我梦到五祖戒禅师了。这是不思而梦,是什么预兆呢?苏辙把圣寿聪摇醒,圣寿聪说:我刚才梦到五祖戒禅师了。三个人起身,都感到奇怪:怎么能做同样的梦呢?这个时候,有人来报苏辙,哥哥苏轼快到了。
于是,苏辙和两位出家人一起去迎接苏轼,并跟苏轼讲起刚才做的梦。苏轼问他们:戒禅师到底是哪里人。回答说是陕右人。苏轼释然,说:我十岁的时候,经常做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个出家人,往来陕西。你们说的戒禅师是个什么样子?回答说“眇一目。”也就是说,一只眼睛是瞎的。苏轼说:先母曾经说过她怀孕的时候,梦到过一个僧人到我家来,这个人的样子“瘠而眇”。什么是“瘠而眇”,就是瘦而且瞎。
苏轼又问:戒禅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回答说:在高安的大愚寺去世,已经五十年了。而这个时候苏轼四十九岁。根据这个年龄来看,苏轼是戒禅师转世无疑,是戒禅师的后身。东坡后来写信给真净文禅师说:这个戒禅师真是可笑,强颜复出,不识人嫌啊。既然是法器转生,那么还请师父痛加磨砺,不再沉沦。
这封信写得很幽默,作为戒禅师的后身,他认为这个转生是一种沉沦的表现,所谓“强颜复出,不识人嫌。”充满着自嘲和痛惜。从此以后,东坡经常身穿僧人的衣服,上朝的时候,就在僧衣外套着官服,后来宋哲宗知道了,还问左右:苏轼里面穿的是啥?左右回答:僧衣。皇帝笑笑。
苏轼的这点秘密早在宋代就传开了,清平山堂话本有个故事叫做“五戒禅师私红莲记”,这个故事里五戒禅师就是指的五祖师戒禅师,话本嘛,编故事总会有点改动。这个话本讲的是为什么五祖戒禅师会沉沦堕落转生为苏轼呢?从标题看出,他和一个叫红莲的女子有染。故事其实很简单,五戒禅师收养了一个放在寺院门口的孤女,这个孩子长大后,五戒禅师起了色心,犯了淫戒,后被同寺的明悟禅师点破,就坐化投胎了。
当然,这是假的,根据僧宝传的记载呢,很明确,五祖师戒是在五祖寺退居后,到洞山看自宝禅师,不怎么受待见,后来就到高安,盘桓数日,在僧堂里拄杖而逝,哪里是因为和女子有染,被点破后急急忙忙坐化的呢?
“私红莲”的这个故事后来被冯梦龙改编了,叫“明悟禅师赶五戒”。这个在《喻世明言》里可以看到。冯梦龙对清平山堂话本的故事进行丰富完善,加上了明悟禅师对戒禅师的监督教导。戒禅师投生为苏轼,而明悟禅师在戒禅师坐化后,也坐化了,投生为东坡的发小:谢瑞清,也就是后来的佛印了元禅师。在这个故事里,苏轼从小就很讨厌和尚,并且立志要消灭一切和尚,意在仕途。而谢瑞清从小就喜欢佛经寺院什么的。
后来居然因为苏轼的原因,谢瑞清得到皇帝亲赐出家,号佛印。从此苏轼有愧疚,在佛印的监督下逐渐向佛,苏轼官做到哪里,佛印就跟到哪里,这就是所谓“明悟禅师赶五戒”。当然故事的结尾很圆满,他们都得道善终。
无论是清平山堂话本还是喻世明言,关于五祖戒禅师的故事,都是依据东坡为戒禅师的后身而来,至于私红莲,以及和佛印前世的渊源,都属于编造。
正史还是话本小说关于东坡的流传,于禅宗的影响颇大。净土宗批评禅宗不得力,仅仅凭自力明心见性,尚不能脱离轮回,不如净土法门仰仗佛力念佛生西更为殊胜。不仅有五祖戒禅师,还有草堂清禅师转生为曾鲁公,秦桧前生为雁荡山僧,真如喆禅师转生为宋钦宗,更有云门文偃三做国王的说法。这些都一一指明禅宗非上根利智之人所为的,不如踏实地念佛。这着实影响了一些人弃禅而转净。
但是呢,净土的这个说法呢,多少有点小乘的倾向,带有欣厌之心的边见。对于重新入轮回,他们的感觉就是好怕怕呀,千万不要再回来。和大乘“不舍清净而入轮回”的精神有点背离。
东坡在五灯会元里是东林总禅师的嗣法弟子,按说修习的禅宗的心法,但是呢,他平时到任何一个地方,先挂弥陀的佛像,说今后往生西方。他临终时,周围的人提醒他保持正念,他指着胸口说,正念倒是有,但这里不得力。好嘛,这一段,又被净土的人说,信愿不切。这就是禅宗的贻误。
据说东坡在明代转生为“公安三袁”的袁宏道,也是诗名才气横溢,但是比东坡低调得多,在袁宏道这一世,参禅觉得苦恼,他开始修习净土法门,作《西方合论》,得到净宗行人的大赞,某甲估计净土宗的又要得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