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有趣的战争。
1859年,美国与英国为争夺一个叫“圣胡安”的小岛而发生了战争。
战争是这样爆发的:
一个美国农民跑到这个岛上,宣布这个岛是他的财产,并打死了农场里的一头猪。这头猪的主人是一个爱尔兰人,他不干了。
然后英美两国就宣战了,但是宣而不打,最后签订了停战协议,那头猪成为了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伤亡“人员”。
看着好笑,但当真正遇到战争时,我们还是要有“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的觉悟和勇气。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许觉得战争离我们太远。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稳的国度,习惯了安宁祥和。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何况我们呢!所以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但如果战争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才能生存?
远离战火。
到人口稀少的地方,或者易躲藏的地方。离开大城市、工业区、港口、机场等关键地区。以免被战火所及。
带着贵重物品和钱粮,携带随身衣物轻装上阵即可。千万不要带太多东西,而导致行动受阻。
寻找住所,条件是交通便利,地形隐蔽,供给方便,再备一个地下掩蔽所。
重要的证件和资料要随身携带
最好能在外面套一个塑料袋。背包里再装上一张地图。
囤积生存基本物资。
1、食品。
以耐储存、高热量为主,乱世之中,粮食永远是最要紧的。
根据粮食的储存期限。晒干的小麦能储存三年,大米能储存两年,大豆可以储存四年,芝麻可以储存三年。肉类可以储存肉干和罐头,干蔬菜可以代替蔬菜。红糖、白糖,蜂蜜,都可长期保存。多准备这些储存期长,或者烹饪方便的食品。
在古代,江南还有一种特殊的囤粮方法,叫糯米砖。就是把糯米蒸熟加入大量红糖,捣成年糕,做成砖状烘干,就有了很高的硬度和强度,甚至比砖头和木头更结实。
用一块块糯米砖砌墙,外面刷上石灰,看起来就和最普通的墙壁毫无区别。遇到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把家里的墙砸开吃。古人是智慧的。
2、常用药品。
当年白求恩大夫仅仅因为手指割破,感染破伤风,因为没有抗生素,就只能眼睁睁等死。
所以,药品一定要备好。比如,外伤绷带、创可贴、碘伏、酒精、棉球等。最常用的抗生素,头孢,青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
3、衣物。
耐磨、保暖,便于运动的为主。高跟鞋想都别想,关键时,还是穿运动鞋跑得快。
4、打火机和手电筒。打火机要多备一些,没电没气的情况下,只能生火做饭。手电筒照明,关键时候,也可以当求生信号。
5、武器。
棍子、刀子之类,不危害别人,也得保护自己和家人。
保持与外界联络。
那时网络中断,而且也没电,最靠谱的就是收音机收听外界的信息。
召集一些同伴。
和医生、木工、铁匠等有技能的人组成团队。在关键时候,大家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以和家人,朋友或者陌生人一起抱团组队。
团队永远要处于警戒状态,在避难所附近的制高点或者交通要道设置观察哨,如果可能,应尽量配备对讲机。
生在和平年代,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总是欢歌笑语。我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若有,生存技巧有备无患。
最后,以一首向往和平的诗结尾:
“如果你不再琢磨战争。
来吧,穿上和平装,
我会放开歌喉
把造物主在我与树和岩石
还浑然一体时赠我的歌儿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