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个美丽的地方
周末回乡下去看老人,一路阳光。此时的农村正是冬藏时节,收割后的田野有少许农人翻田。稀稀落落的树枝在慵懒的初冬一副恹恹欲睡的样子,只有那片片黄叶点缀着天空的生机。田野的风裹挟着新鲜的空气迎面吹来,让人顿觉神清气爽。久违的新鲜,别样的舒爽。
极目远眺,块块田地和村庄杂居在斑斑点点的黄绿之间,恍若一副水彩画。这深深刻在脑海中的田园啊,此刻突然有了声响。似是孩童在田间戏耍的欢笑不断,又似父母喊娃归家的悠长。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田野的静谧会被无限拉长,那是无数孩子归家后的空旷。
此时,村庄还是那个村庄,田园还是那片田园,却早已失缺了往日的繁忙。世代耕种的农人远离了故土,也冷落了曾经哺育田园村庄。村头的棵棵树木,站成了排排守望。
留守老人是美丽乡村的神伤
驱车到达家门,老人已经在早早眺望。听隔壁大妈说,老人两天前已经开始念叨,像孩童般期盼子女的到访。也许子女不是经常不归,但相比老人的日日念念,几日也是漫长。垂暮之年的老人,渴望的是绕膝的承欢以驱走晚年的无助与凄凉。子女是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全部,也是慰藉晚年无助的希望。“双亲在,不远行”,这是古人对天伦的最好界定,可惜现代文明却阻隔了这种传承。不断提速的高铁虽然缩短了距离的遥远,却无法填补父母心心念念的渴望。
沿着村庄走了一圈,一排排的民居中,只可见少数的老人。昔日留守的儿童,也因入学限制的取消随父母进城了。偌大的村庄,大多是留守的古稀老人。年龄稍微年轻点的多随子女进城照顾孩子,当子女不需要他们帮忙时,大多选择归乡。一方面是不想干扰子女的生活,更多的是他们想守望着曾经日夜耕耘的地方。
情系乡村心念父母常归乡
恰逢隔壁堂哥回来看老人,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老人桌上的残羹冷炙倒掉。一面是子女远离不在时无奈的叮嘱,一面是老人独自就餐时冷清的将就,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伤。此时方能理解,龙应台笔下关于父母与子女渐行渐远描述中包含的那种无助和无奈,除了自然规律,还有现实的无奈。子女需要奔前程,父母却不得不驻足,犹如两条平行线,即使有短暂的交集,延伸出去又是守望。
面对老人那一屋的冷清,似乎又想到了炊烟袅袅时归家后父母慈爱的呵斥,孩子围着锅台急不可待的张望。我想,“所谓的烟火”,应该是不关炉内的火红,更多的是亲情的洋溢。“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红。”,宋朝诗人杜耒描写了一副冬夜客来煮茶欢庆的场景。忙碌的现代人啊,守候的父母什么时候能等来为子女再次“生火煮茶”的热闹与温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绝望的呼号。古稀的老人犹如秋后的枯叶,随时有被风吹落的可能。忙碌的子女啊,当思常归往,不为生养的故土,更为一心盼儿归的爹娘。
念此,已经泪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