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早是从读书会听到的,因为当时听的时候工作太忙,没有及时复盘,且当时被书中的几个句子打动,于是就连同第一本一起买了回来。
我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说话很干,内心里想好的感谢的或好听的话都说不出来。这本书封面的三句话就颠覆了我的认知,打出来分享给大家:
我新领悟到的说话之道,就是“对你好”;因为我说的让你开心,你也会把我放在心上。
说话是一件我们靠自己用点心,就可以不断进步的事。而把话说好,收获最大的,当然也是我们自己。
演练说话就是演练“如何和别人相处”。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就会越快乐。说话,就是这么一件“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事呀
不知道这几句话有没有触动大家?我一直认为说话就分两种,一种是实实在在,有啥说啥;一种就是油嘴滑舌,溜须拍马。而且我一直因为对第二种的讨厌让自己坚持第一种的说话方式。细细想来,我这样去划分说话,其实是基于说话的动机,是真诚的还是别有用心的。但是本书让我意识到还有一种“真诚而不圆滑”的说话。既然好好说话就可以让自己和别人进入“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像书中一开篇讲到的“请从说话方面开始照镜子”。怎么照呢?把自己的话录下来或者是找到跟我们聊过天的熟人进行反馈,然后自己去想象自己当时说的话有没有不妥?有没有得罪人?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思路就像之前分享的《刻意练习》的理念是一样的,拿自己或者熟人当作导师,通过复盘去反馈提升。
本书分了40个小节介绍了说话技巧,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开启话题、交流过程、结束谈话三个阶段的技巧。
首先是开启话题。我自己的一个弱点就是不知道怎么跟人开始话题。之前去幼儿园参加活动,家长们站在门外等候的时候,只有旁边那个家长主动问我问题的时候我才能说上句话,好尴尬。其实,自己也想跟人家聊聊天,可是不知道聊什么。这本书给的建议是,不知道聊什么的时候聊吃的。比如,以后我可以跟家长这样开启话题:你们家宝宝喜欢吃什么呀?你自己在家做吗?我自己不知道做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做法呀?其他的食物宝宝吃吗?等等等等。围绕这个点,真的可以找出好多个交谈点。再比如说,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也可以聊吃的,不单单是拉近距离、温暖气氛,而且对我这个不怎么出门吃饭的人来说,可以获取好多美食信息。这是面对面的交谈,如果是打电话,怎么开启话题呢?打电话的时候一般都是因为有事情要求助或者安排,但是请记住,要想让别人耐下心来听电话,开始的第一句应该是“请问你现在方便讲电话吗?”“不知道是否可以借您三分钟的时间?”“您方便找笔记一下吗?”这样可以彰显教养的话。
其次是谈话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的技巧。1.说话的时候,“我以前是怎么样的”“我认为”这些以“我”开头的话,如果可以,请换种说法,把“我”吞回去。不要做“自以为是的土蛋”,跟人聊天的时候,如果能多多倾听,就不滔滔不绝。2.给自己的自我介绍加点调料。比如,请问您是做什么工作的?答,医生。这就比较干。如果回答“我常常把人的身体打开,让那个人再多活两年”。这样就比较“丰满多汁”了。现在随着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接触到同学的家长和老师,以前他们问我是干什么的,我的回答是微生物、发酵,以后我应该说“我是微生物的饲养员,让他们能好好生长,给我们带来效益”。3.话多会失效,就像老师上课时给演示的那本书一样,重要的事情说三点就可以,做到有开头有结论。
再次是结束谈话的“说话之道”。结束谈话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愉快的结束,说谢谢。干巴巴的“谢谢您”三个字也确实是表达了感谢,然而,如果我们在“谢谢您”的后面加上感谢的理由,也可以锻炼我们感恩的心,如“谢谢你的祝福”“谢谢你今天花时间来陪我”等等。另一种结束谈话是不开启谈话,去拒绝。学会说不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的一个同事从来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不,于是很多事情都砸到自己头上,招架不住,弄的自己很累。但是干巴巴的说个“不”字,会把气氛弄的很尴尬,本书中给了两个两个建议: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设置障碍。“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比如,朋友邀请去逛街,不想去,找理由的时候从自己身上找,比如说“我的工作效率还不太理想,如果处理不完手头的事情,明天会耽误会议按时召开”。“设置障碍”,也就是说对方想让我们按他的想法去做,我们不想去做,可以说“我本来已经安排了什么什么事”,对方就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指使我们,这样,不会给人形成我们很好使唤的印象。
最后把书中的几个金句送给大家,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去践行:
报告没准备好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和注意力
只要被摸清,力量就会变弱
不要抢话,要接话
你说出口什么样的话,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写日记发博客也是一种倾诉,可以帮我们厘清头脑中的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