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想起了老人与海这个故事。
提起这篇小说,很多人都知道,甚至都看过。它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这篇小说打动了无数人,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并不复杂,过程足够精彩。
小说由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讲述。
我还记得当时上小学的儿子问我,老人好可怜,最后也没有打到鱼哦。
是,我在最初看这部小说的时候,结尾处也有同样的叹息。
那这个一无所获的搏斗过程有意义吗?
在返程中老人这样劝慰自己。
“想点开心是吧,老家伙,”他说,“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近一步。丢了四十磅鱼肉你航行起来更轻快了。”
生活极其艰难。
人们只能勇敢。
故事中的男孩看着老人每天驾着空船回来,心里十分难受。他总要走下岸去,帮老人搬钓绳扛鱼叉,再不是就是帮他卷拢那张裹着桅杆的船帆。那张破旧的船帆用面粉口袋补了又补,卷拢以后,看上去就像一面打了败仗的破旗子。
破败的旗子仍然是一面旗帜。
在读者眼中,空手而归的老渔夫无疑是有悲剧色彩的。
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
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
勇敢让他在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时,有熬下去的可能,有再出发的信心。
我想这也是人们一次一次遭遇困境打压,又一次一次站起来之后习得的本领,格外让人尊敬。
这些“硬汉”特质,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生而为人,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与此同时还要牢记一点,允许一切事情发生,哪怕是一无所有的失败。
再次想起这个故事,与昨天那位环球年轻记者生·命的凋落有关。
他是一位真正有勇气的爱国者,而且大概率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的人。在那场HK暴·乱中受伤害,被ptsd症折磨 , 他选择离开。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他用自己短暂人生证明了这一点。
缅怀那个年轻记者的生命。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世界的残酷,学会与命运握手言和,在经历一次次挫折中磨练自己的韧劲,拥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境地,都有再出发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