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我特意来到祁阳古城,想寻访闻名已久的祁阳石。在白水河畔的老街上,终于找到一家还在坚持手工制作祁阳石砚的作坊。门楣上"石韵堂"的招牌已经褪色,门前的青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如玉。
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湿润的石粉味夹杂着湘南特有的潮气扑面而来。作坊里光线昏暗,只有天井投下一方天光,照见满地待加工的石料。一位老师傅正俯身在石案前,手中的刻刀在一块青紫色的石料上游走,发出细密的沙沙声。
见我进来,他停下手中的活计,缓缓直起身。他的手掌粗大,指缝间还沾着石粉,但眼神却格外清明。
"是来看祁阳石的吧?"他的祁阳口音很重,"现在专程来找祁阳石的人不多了。"
我说明来意后,他叹了口气:"真正的祁阳石,越来越难得了。"
他引我参观他的作坊。墙角堆着的石料确实不多,而且多是些小料。"这些都是早些年存下来的老料。"他指着一块青中带紫的石料说,"这是白水矿区封矿前最后一批料子,现在想要再找到这样的石料,难了。"
他告诉我,祁阳石的开采历史虽可追溯至宋代,但最好的料子都出自明代的老坑。如今这些矿脉大多已经枯竭,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祁阳石,很多都是其他地区的替代石料。
"您怎么辨别真伪?"我问。
他取来两块相似的石头:"你看,真正的祁阳石,石质温润如玉,纹理自然流畅,青紫相间处过渡柔和。而仿冒的石料,要么石质粗糙,要么纹理生硬,颜色也过于鲜艳。"
说着,他取出一方正在雕刻的祁阳石砚。砚台的天然纹理恰似一幅水墨山水,他只是在石料的天然形态上略作雕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头的本性。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他的语气中带着无奈,"一块石料要打磨数月甚至数年,收入却远不如外出打工。"
他指着墙上的一张老照片说:"这是我师父,当年带着十几个徒弟。现在,就剩我一个人还在这里守着。"
夕阳西下,天井里的光线渐渐暗淡。他点亮工作台上的台灯,继续雕刻那方石砚。刻刀在石上游走的声音,在寂静的作坊里格外清晰。
"这方砚,我做了快两年了。"他说,"每一刀都要顺着石头的纹理,急不得。好的祁阳石砚,要能体现出石头的灵魂。"
我注意到他的工作台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祁阳石谱》,书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这是师父传下来的,"他解释道,"里面记载着祁阳石的各种矿脉特性和鉴别方法。现在能看懂这些的人越来越少了。"
临走时,他送我一小块祁阳石坯料:"拿回去做个纪念吧。再过些年,恐怕连这样的石料都见不到了。"
握着这块温润的石料,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温度。祁阳石不仅是湘南的文化瑰宝,更是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
走出作坊,夕阳的余晖洒在白水河上。我回头望去,"石韵堂"的招牌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在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还有人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手艺,这份执着令人动容。
或许,祁阳石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质地与纹理,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每一方祁阳石砚,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都是一个匠人毕生心血的结晶。即便有一天矿脉真的枯竭,这份匠心精神,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仍将在湘南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