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雨,带着不同于寒冬的点点清新和温度,让人无端地想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继而更想等到天明,去买一枝在深巷中花童篮子里带雨的杏花,想要卧于画船中听雨而眠。
遥远的雨,落到了今夜我的伞面上,也落到了今人的心里。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切固有的东西,都将会烟消云散。诗意却可以独立于时间之外,藏身于文字之中,存活在不同的灵魂中,穿越时空。于是,或端坐在书桌前,或卧于床榻之上,或在慵懒的午后,或在湿寒的雨夜,翻开杜甫的诗,就可以闻一闻春风中的花草香;看一看衔泥而飞的燕子;可以登上泰山,一览众山之小,一抒豪情;可以在江南落花之时,再遇古人,一吐衷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看过去的风景,但若是想读懂“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便需要一点人生阅历,需要经历过分别的苦痛;若要体会一番“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那一定是在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某个失意的夜晚,抬头看见那一轮皎洁的月亮。那轮明月自顾自明亮,好似教会人要饱经忧患却不改明朗心志,月亮好像很多情,却是无情。张若虚笔下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也是它,月,只是看客,诗意是人的赋予。
多情的仅仅是人而已。如果读一点诗歌,了解几个诗人,看几个朝代的历史,就会渐渐发现,无论怎样的厄运,在时间的长河中早已出现,那我们不必对生活慌慌张张,惴惴不安。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也不为过,即便最后失败,也学会释然,遗憾会出现在付出之后,一如曾经看尽长安花的诗人们,也会落于困顿,纵有悲愤、不甘,但寄情山水,眠于酒肆,或真或假学着豁达,变得豁达。今天的人,在步履匆匆间看过去的花草,繁花落尽,不是无情;赏过去的云,云卷云舒,不是无常。古人的雨,古人的月,抚慰着今天焦躁的心。
但如果要追根究底,问这写成文字的诗句,到底有什么用,诗人也没有答案,它提供不了使用价值,回答不了现实中的难题,解决不了物质的缺乏,它不实用,因为大家并不是靠想象去生活。它除了清丽美好,慷慨激昂,有时候还会有点丧,总是书写那些落寞、失意、悲伤、痛苦,总是关注那些轻如尘埃的小人物,讲述很多个藏在历史褶皱中的故事。它记录历史兴衰,也关心个体困境,恰恰是超脱了自身,表现出的悲悯,才让文字有了人性,诗就成了理解,安慰,它代替着诗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听我们述说,承接我们所有的心情,诗无言,却有情,所有我们提出的问题,只要一遍又一遍读诗,一次又一次真诚发问,它会给我们答案。所以,是我们需要诗。
烟消云散,一切坍塌时,诗意是点点星光,我们可以坐在废墟上轻声歌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