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在写东西时提到下面的内容了。
我会在一段时间里,给自己一问题,我把它称之为“阶段性问题”这是我对自己的发问。 开始我就是提出来,放在脑子里,我并不知道会不会有答案。但每次总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一般这个过程会经过,平淡,纠结痛苦(这时会去找突破口) 稍有想法,豁然开朗,归于平淡。
而每次想通一个问题, 都会在我原有认知上更进一步,也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这就像一条链条,每想通一次,就会在它末端增加一节。
本次是关于“相信积累的力量 ”这条链条节数的增加。
关于“相信积累的力量”这条人生信条,已经获得我很长时间的认可了,它包括一些列伴随的概念“个人注意力的分配”,“个人大脑的控制”等。 我认为是一条很具有指导行为的信条,也为此,一段时间欣喜不已。
而本次对他的补充,来源于对有关“学习”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发起于平时看到的一些文章,比如知乎,公号,书本等等。
具体我都想清楚了些什么呢?
第一:学习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进步”,而“进本”的本质是“今天知道了你原来不知道的”
什么意思?
我时常纠结于学习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自己没有一点“进步”,而这样的感知会极大的消耗自己对学习本身的动力。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知道自己进步。
如何才叫“进步”了呢?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 “我知道了昨天不知道的知识”“我今天会做了我原来做不会的题目”“我今天会说原来不会的英语”等等,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伴随着这种信条的诞生, 一般会在行为上有改变, 以及一些列问题的出现,“什么叫我知道了昨天不知道的知识?”“我怎么知道我今天进步了?”等等 。
要看见自己的进步,我必须把获得的许多东西呈现出来,比如:记录下来。
最简单的,莫过于运用印象笔记记录自己获得的东西。比如:今天我学会了几句英语,认识了几个以前不认识的单词;难一点的,比如最近读了一本书,增加了自己对某些事物、观点等更深的体悟;再比如,看公号文章,一篇文章某个观点非常好,对我有启发,我把他整理下来,等等吧。
如果你真的这般做了,你会发现,你一天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每天晚上看着自己一天“学习获得”的“积累”总有种充实的感觉。
以上是在“相信时间的积累”这个信条指导下的行为。要是你认可“相信时间的积累”这个信条,我想你也会如此。
这般做过一段时间,你很容易解决一些现代社会问题,比如“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再比如“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的问题”“回顾一段时间,好像过的浑浑噩噩的问题”等等。
当然了,还会有进一步的问题出现,可能你们都已经遇到了, 比如:“ 每天从公号上整理了很多知识”“每天认识了几个新的单词”“每天都获得一些好的启发,有的还形成了文章”等。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实质性的成长。什么意思? 如果你积累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的笔记,头脑里的想法越来越多,接触到单词越来越多。 但问题是,一旦遇到某个实际的问题时,你积累的东西好像很少能实际的帮助到你,你会开始怀疑,那句“相信积累的力量 ”的信仰。
然后经历一个纠结停滞期,最终发现更具操作性和实用的信条。 而这次,我发现的就是“相信点滴的获得”(做为“相信时间积累”的升级版)
这条里面包括了几个关键词“点滴”“获得”。看似和原来的“时间”“积累”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我觉得他更为具有实践操作指导性。
具体如下:
“点滴”—— 就是日常我们收集的点滴“知识”;而“获得”,除了包含“积累”本身,还需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具体而言:每天我们会积累很多东西,但只有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才是真正的“进步”,所以在行为指导上,你会有下面的改变:
原来:你每获得一个知识想法,你会整理积累起来——一天下来会有很多的东西在你的笔记里。
现在:你会把知识的积累当做“获得”的第一步,然后在一天的末端,或则某些时候去回顾这个知识点,争取记住它,理解它并应用它。
你会发现,第一个步骤“积累”的知识真的太多了, 导致第二步骤“获得”没办法完成。进而,你会加强第一步骤“积累”知识进入的把关工作,你会变得非常小心谨慎,因为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有限,每天“获得”的也十分有限。而后,你会让少数精挑细选的知识进入你的积累和大脑,你会记住他们,理解他们,甚至补充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
额外补充说明问题
问:为什么要用笔记积累知识,让自己看见每天的“收获”?
答:利用大脑偏好,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脑喜欢具体化的东西,比如:视觉化的东西。
问: 为什么要有明显的“进步”的感觉?
答: 大脑喜欢“及时的正反馈”每天的“进步”就是如此。
问:“进步”的具体化是什么?
答: 就是你每天“收获”的东西,比如“背完了一篇短文”,学习理解一个理论,学会做一道题目,学会某个技能。
这里要说明的是,很多人会排斥这种进步的观念。他们反驳说,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不是我们知道了某个知识就能做到很好的。
我完全认同他们的说法。现实情况中,问题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导致,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你学习了一门社交类的课程,你并不会立马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因为“能说会道”的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说话的技巧,更是多年的积累和感悟等多种因素的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这种“进步”标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问: 这种“点滴”和“知识”的系统化相悖吗?
答: 知识的体系化,首先需要有对一门知识的基础框架,比如学一门学科,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术语,发展史等框架类的东西。所以啃透一本专业教材,去慕课学习一本课程等都是不错的开始。而后我们才能在这个体系下,去深入学习一些知识,你日常积累的一些东西也能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
就写到这里吧, 一身轻松。
——————————————
知道只比不知道好一点而已,行动力才是制胜的关键,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