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道泉】
从小爱人的“福幡”*,
竖在柳树的一边。
看柳树的阿哥自己,
请不要向上抛石头。
【曾缄】
长干小生最可怜,为立祥幡傍柳边。
树底阿哥须护惜,莫教飞石到幡前。
【刘希武】
伊人竖福幡,祈祷杨柳侧。
寄语守树儿,投石勿高掷。
*于本原注:在西藏各处的屋顶和树梢上边都竖着许多印有梵、藏文咒语的布幡,叫作rlung-bskyed或dar-lcog。藏族人民以为可以借此祈福。
这首诗的旨意最为显豁,完全不用唇舌再啰嗦了。柳树旁立着祈福的福幡,寄托美好愿望的事物当然希望被人爱惜,能够长长久久地存留。希望看守柳树的男孩子,倘若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做点抛石子的游戏,千万不要向上面抛啊,免得打到了福幡上面。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说爱人的“福幡”,当指亲爱友爱之人,未必是伴侣或者情人的专指。
佛有普度众生的宏愿,众生皆为活佛所爱,爱人即是众生。一声对树下阿哥小心的叮嘱,正见出佛的慈悲为怀。
曾本选用了长干一词,追求诗韵的雅化,奈何长干里本在建康,江南地域,这一笔添加反使诗境失了本来的味道。且诗意较于本也有转变。阿哥傍柳的目的变成了专意的护幡,护幡的主要工作也变成了阻拦别处突然过来的飞石。
刘本的意思看似与于本相类,其实不同。刘本把于本的时间长度大为压缩了。于本的时间是延续连绵不断的,刘本的时间却是当下的情景。同时,刘本创造了一个立幡人——伊人。伊人之愿,终归是私人之愿、个别之愿。而于本,福幡的来处不算重要的事,重要的是福幡的现存处和去处。细究一下,活佛愿力的广大只有于本表现了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