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冬(一)
在那个逐渐远去的年代,乡亲们称寒冬腊月为窝冬。
一夜西北风刮来,早上打开屋门,满院的落叶。散落在院心的一些叶子随风在地上旋转着。屋脊的烟囱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跳来跳去,羽毛在微微地颤抖着。从院子上空横穿而过的电线,在风吹之下左右的摆动,偶尔发出了呜呜的声音———北方农村的冬天就这样如期而至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冬天,是特别寒冷的。于是,在初冬的时候,人们就早早的为窝冬的生活做着准备了。
取暖,是农村人的第一要务。那时候还没有蜂窝煤或者是散煤炉子。人们取暖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土炕烧的暖烘烘的,然后一家人吃过饭之后,就坐在炕头的被窝里聊天。邻里来串门,主家也是赶紧腾出一块热被窝,请他上炕来坐。那样的情景也正是应了那句古老的形容话: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故乡没有山,也就没有柴砍,冬天取暖的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棉花柴。当生产队最后一遍棉花采摘之后,便把棉花柴按照各家各户的炉子门数量分了下去。所谓的炉子门,就是家里有几代人,就算几个炉子门。这些分下去的棉花柴是需要自己去拔的。那时候各家都有专用的拔棉花柴的钩子或者是抬杆。我在十四五岁的时候,跟着爷爷拔过两三年棉花柴。那是一个体力活,手臂没有劲握不紧钩子把,手上就会磨出了血泡。棉花柴每天拔多少,还得一架子车,一架子车地拉回来,否则放在地里就有可能被别人偷走。这些棉花柴摞在院子里向阳的地方,让它慢慢的晒干和风干着。要不然等烧炕的时候会因为潮湿而浓烟滚滚,让人呛的直打咳嗽泪流满面。
取暖的第二个资源就是柿子叶。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柿子村。老祖先给乡亲们留下了成片成行的柿子林。每年霜降之后,随着一两场西北风,地里到处都是柿子叶。勤劳的人们就开始搂柿子叶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冬天不耐寒,总想把土炕烧的一天到晚暖烘烘的。所以每当柿子叶落下来之后,他们就推着小平车,带着揽莝或是大布包,到地里搂柿子叶了。当平地里的柿子叶搂完之后,他们又寻找壕沟地方,搂那些被风吹的此处的柿子叶。七十年代中期,我在上初中。每到冬季的星期天的中午,奶奶都会带着我去搂柿子叶。尽管我很不乐意去,但是仍然扭不过她,只得一边嘟囔着,一边则乖乖的跟着她去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忘不了寒风中奶奶那凌乱的白发 ,和弓腰驼背使劲用耙子搂柿子叶场面。也对当年那温暖的土炕上,我趴在烘热的被子窝里,写作业的情景记忆犹新。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