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须”为线,静心启智
——徐杰老师《诫子书》课例鉴赏
河南 张爱敏
徐杰老师执教的《诫子书》是一节设计精巧、层次分明的文言文教学示范课。该课例以文本特质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脉络,展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与艺术性,实现了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统一。
一、一字立骨,层层深入
徐杰老师抓住了《诫子书》中一个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字——“须”,以此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这一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徐老师引导学生将“须”字还原到家书的具体语境中,如“夫君子之行,须静以修身”“须俭以养德”。这一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须”字的含义,更让他们体会到诸葛亮劝诫的迫切感。通过对比原文双重否定句“非淡泊无以明志”与改句“须淡泊以明志”,学生自然领悟到双重否定所表达的强烈告诫语气。
更精妙的是,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没有明确出现“须”字却隐含“须”的要求的句子。学生通过寻找反义词替换的方式,将“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转化为“须严谨以励精,须宁静以治性”。这一活动需要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涵,体现了高阶思维训练。
对于文章结尾“将复何及”的感叹,徐老师引导学生用“孩子啊,你须……”的句式进行转化,让学生体会诸葛亮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殷切期望。这种设计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文字表面意思,更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真挚。
二、聚焦句式,领悟智慧
徐杰老师的教学重视句式的品析,引导学生通过句式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徐老师紧扣文中的“非……无以……”句式,让学生比较这种双重否定句式与一般肯定句的表达效果差异。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双重否定句式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
通过“摒除杂念和干扰,是静; ,是静; ,是静”的仿写活动,引导学生拓展“静”的丰富内涵。学生写出了“淡泊名利是静”“矢志不移是静”“笃实沉稳是静”等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一设计将抽象的“静”具体化、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静”不仅是外在的安静,更是内心的专注与意志的坚定。
三、循序渐进,以读促悟
徐杰老师的课堂体现了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读法指导的理念。整个课堂设计了四次不同层次的朗读。
初读课文寻找体现“劝勉、告诫”味道的字词;再读课文将“须”还原到家书语句中;三读课文思考“诫子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须()”;四读课文读出“须”中劝勉和告诫的情感。这种层层递进的朗读设计,使学生的理解随着每一次朗读不断深化。
徐老师结尾处的朗读处理尤为精彩。他引导学生用“语重心长”的语气读说理部分,用“急切告诫”的语气读后面四字短语部分,并通过句式的长短比较,让学生体会诸葛亮情感的变化。这种设计使语言品味与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四、文道统一,自然浸润
徐杰老师的课堂注重文化渗透,但这种渗透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本解读自然融合。
徐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静”不仅是文本中的关键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修身理念。通过对《诫子书》写作背景的分析,让学生体悟到中国古代家书、家训的文化价值,理解了诸葛亮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从而领悟中华文化中家风传承的深远意义。
徐杰老师的这堂课,与其说是在教《诫子书》,不如说是在用课堂教学实践诠释《诫子书》的智慧——用心专一,精益求精,在宁静中追求教育的本真。这种教学境界,正是对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念的最佳诠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