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佳佳上了小学以后,她觉得一年365天,最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天数和妈妈吵过架。上周,他在楼下和小伙伴儿玩踢球玩了很久,回家后就受到妈妈的批评,因为妈妈觉得他就知道玩不知道学习;前几天也过的不安宁,因为在做美术作业的时候,妈妈总是凑过来指导一下,弄得他心烦意乱的;就是今天早上,早餐时候又因为吃不吃煮鸡蛋争论好半天……
佳佳的问题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孩子们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父母发生争执。“争吵”的导火索大到学习、小到吃饭。“争吵”有时也会演变成“冷战”,严重的还导致了“家庭暴力”和“离家出走”……
孩子们对此满心的委屈,觉得家不是家,是一个牢笼;父母对此满腹伤心,觉得孩子不是孩子,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狼”。
到底“争吵”好不好?“争吵”会不会就伤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呢?
那首先我们就要定义什么是“争吵”了。争吵,在《新华字典》中指,进行的口头上的争辩,是人类交往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因意见不合大声争辩,互不相让。其实这种“争吵”就是意见上的冲突,主要采用语言进行争辩。
英国的青春期研究专家塔比萨.福尔摩斯,发表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子女与父母之间争吵次数越频繁,关系越牢靠。塔比萨博士表示,虽然在争吵时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但是在此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给对方,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然而如果在争吵的过程中不顾及各自错误,用伤害性预言攻击对方,那就不是争吵,而是吵架了。
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里,孩子是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同父母用合理的方式去争论和探讨。而不是父母一言堂,“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你的是错的”,“我不接受你的意见,不用讨论了”,“想都不用想,你的是错的”这些狭隘的教育思想。
孩子与父母吵架,是很常见的事情,就连2、3岁的宝宝,都有因意见不同,而有跟妈妈对立的时候。吵架,说明意见不合了,或者相处出问题了。这时候,只要耐心聆听孩子的意愿,与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事情就一点也不棘手。最可怕的是,每次发生争论,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家长咄咄逼人,甚至发生语言暴力,把孩子的意愿进一步压制,压抑到内心深处。孩子越压抑,越叛逆,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我们家长绝对不能因为孩子有了不同意见,和我们去争辩了,就把这些看成孩子在叛逆,在和我们对立。从而惩罚孩子,甚至上升到暴力手段。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暴力是非常可怕的。人不会因为挨骂或挨打而改变,重要的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中国古语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棍棒揍出来的孝,往往是愚孝。对孩子施加体罚、棒打、拳脚等等暴力行为,会让孩子变得具有攻击性,由此也会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长大后影响非常恶劣。
事实证明吗,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这种皮肉之苦,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
有很多父母总是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对待孩子就像上级对下级,处理问题永远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这样做,不但不会得到孩子的认同,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坏父母的形象,且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来对待孩子,势必会发生许多亲子关系上的问题和不愉快。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成见,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
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立场,处于不同的立场就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遇到问题和烦恼时,能够迅速从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而建立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尊重和信任孩子,必须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我们从小就要告知孩子:你就是家里的普通一员,家里人彼此之间的爱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有任何想法和意见可以相互沟通、交流。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站在听众的位置上,去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想法,对孩子不能清晰表达出来的观点,父母要做必要的补充,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很重视自己在家里所处的位置,家里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讨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赏识和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不仅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事情,还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他在家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独立性。
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征求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孩子在需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也会主动跟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而不会刻意隐瞒父母。当孩子与父母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给对方,彼此间的距离就会拉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