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课做笔记,写得特别工整,用不同颜色标记作区分,设计排版布局,甚至课后还要花时间重新编写一遍,直到这一页笔记如打印一般漂亮,就为别人一句“你的笔记真好看”。
学会一个软件,能用它做出还不错的成品,遇到不会用软件的,心中有优越感,看到其他初学者的作品,觉得他们水平太差,眼中带着一丝不屑。
接触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浅浅了解就快速判断,这个东西是知道的,不就是什么什么,不会继续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这种思维习惯看似无伤大雅,实际上正在阻碍你的进步。
读《传习录》时,阳明先生的学生孟源也有这样的习惯,即“自是好名之病”。
什么是自是好名呢?就是自以为是、爱好虚名,懂一点点就爱显摆。
有一天,有一位学友来跟先生陈述自己近期的学习修行体会,请老师指正,孟源在一旁听了说:你刚刚达到我之前的境界。 先生批评孟源:你的毛病又犯了。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熟悉,是不是很像我们看到别人不如自己水平时的沾沾自喜,很像带着自己的预设听别人说话,实则没有在听对方说什么,只关注自己。
先生曰: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旁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阳明先生把自是好名比喻成一颗大树,有这颗大树在,不管在下面种植什么,阳光雨露被树叶遮盖,土壤营养被树根汲取,大树下的庄稼如何长成?
学习这件事,在追求虚名、自以为是的动机下,又能真的学到什么内容呢?
只有拔去这棵树,改正自是好名的习惯,才能真正投入学习,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