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很多妈妈和我一样,对与孩子童年时期的一些“顽皮行径”都是以责怪为主。尤其是因为好奇东摸摸西看看,类似把小手指伸进电门的事情,吓的老母亲心脏病都快犯了!
可是你知道吗?自从我看了这本书,对孩子的行为有了很多的了解,不再单纯从表面看孩子的行为,而是更愿意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一思维的转变,不仅对育儿,对工作生活也很有帮助!
什么书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所著,是畅销200万册的教子宝典。豆瓣评分8.4分。
因为参加弘丹老师的拆书稿训练营,所以我又重读这本书《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有关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是两年前买的,当时孩子5岁了,在学习遇到了一些困难,而我又不知道怎么正确对待,就从《正面管教》的最后几页看到了这本书的简介,正符合我的要求就买了。买了之后读了感兴趣的几章。并在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比如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说话必须要很小心很小心。
而这一次重新看,带着拆书的思维进行读书,感觉又不一样。
因为要拆出10个主题和大纲,我先以页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看了第一章从引言开始到第13页。
这一章是作者约翰霍特对孩子的观察手记。
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这本书是写儿童的,不是写儿童心理的。通过看作者对16个月-28个月小孩子的观察,你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发自内心对小孩子感兴趣的心,观察到的事情都非常微小。
老师让写拆书稿大纲,机智的我打算在头条上写读这本书的读后感,然后再写拆书稿。这样既可以锻炼我的拆书能力,还能让我的日更有更丰富的素材,一举多得。
莉萨是个小女孩,作者在59年前的1960年写下这些观察手记,到现在看仍然鼓舞人心,深受感染。
他在书中写到“他们只是在唱,不管是什么都把它唱出来。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这么做,我们自己也应该更多地这么做。”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我对这句话很有感触。
记得那时我已经上班,一天下班回家把甜甜接回来,孩子姥姥兴奋的对我说:甜甜有音乐天赋,今天我把她自己放在床上去做饭,回来就听到甜甜自己编了一首歌曲,咿咿呀呀的唱着!
现在再回想起来,心里一阵阵想哭:这是孩子的灵性啊,可现在呢?孩子不会的歌坚决不唱,太多的教育已经让孩子心里产生了要唱就要唱对,不要编唱新东西!
在生活中,我也是个喜欢观察年幼孩子的人。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位妈妈用电瓶车带着孩子,因为孩子离前面的车架很近,身高的原因他看不到前面的视野,一阵的挣扎,最后着急的哭了起来。看到此情此景,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了!这是一个生命想要旺盛向上发展的呐喊啊!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她内在需要让她哭泣!就像主人公莉萨因为拿不到想要的笔帽而大吵大闹一样。小孩子竟然如此聪明、如此有耐心,如此灵巧,如此机智。
很多人说学习的“动力”是个问题。一个孩子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理解这个世界、可以在里面自由行动、可以做他看到的比他大的人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利用这种对于理解事物和增长能力来说很伟大的驱动力呢?
和约翰霍特一样,我也喜欢观察孩子,而这些观察手记也激发起我对甜甜童年的回忆。希望您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从而更加了解孩子。有时候孩子的一句话我会回味好久,它们的言行不仅是让人更加开心,而且更能启发我进行认真的思考。作者说不喜欢小孩子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一定是一件不幸的事。
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喜欢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只看到表象。这种思维也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中去。所以育儿观念的改变,不仅让我把孩子看的更加可爱,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能更好的了这个世界相处,这种改变我是始料未及的。也强烈建议孩子在16个月左右的父母都来阅读这本书,我想这本书可以解开你的很多对孩子的困惑和不理解。了解了这些,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观察儿童。
所以,这1个让父母变平和的方法就是“孩子是有趣的,值得关注的”,对孩子充满了好奇,对孩子的行为好奇多一些,对孩子的怨气就会少一分。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趋势TA自我学习前进的动力,居里夫人也说过“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那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有要对这个世界、对孩子的行为多一份好奇,好奇之下再去探究背后原因,矛盾、争执自然减少,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您说是吗?
今天的读后感就写到这儿,欢迎下次光临!
接下来我还需继续写读这本书的感受,欢迎持续关注,也期待您在留言区的留言,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引起了您的共鸣,转发、点赞、收藏我都当成了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