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字面的意思是很薄很细的肉在合适的火上烤得很香,人人都爱吃。今天多形容好的文章或者诗词人人都喜爱,都传诵。
这个成语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又:「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皆脍炙人口。”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摭言》是五代文人王定保编纂的笔记体著作,“摭”(zhí)意为采集、拾取,故书名可理解为“唐代遗事拾录”。作为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文人风气及社会生活的重要第一手资料,它详细记载了科举规章制度、士人行轶事,以及大量诗词歌赋。书中有一卷《海叙不遇》,专门记录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文人故事。王定保收录李涛的诗句,旨在证明:即使科举失意,也能留下流芳百世的佳作——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命力与艺术价值远超过当时科举考试的成败本身。李涛便是其中代表,所以上面这段典故的意思是李涛是长沙人,他的诗作非常有名,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等,皆因写得好而被广为传颂赞美。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原指切细的烤肉与炙肉般美味,让人赞不绝口;后在典故中用于形容人人赞颂的文艺作品。若从历史角度延伸其内涵,可超越文学范畴,成为普世的成功法则——那些能精准触动人心、满足普遍需求的事物,无论是产品(如乔布斯对苹果手机的极致追求)、创意,亦或个人才能(如有些人对问题总能一针见血地提出独到见解,且被众人接受理解),都被广泛接纳与传颂,这些其实都是“脍炙人口”的延伸表现。
所以,这个成语其实也告诉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的时代,真正的成功并非源于孤芳自赏或者各种吸引眼球的推销,而是让自己用于一种类似“脍炙”般的能力,让人发自内心地喜爱、认同并主动传播的价值。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这个时代中更快脱颖而出,如果细细品味,这种能力也堪称这个时代最强大的“通行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