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再变阵
13个月内第3次组织架构调整
昨天阿里巴巴第二届ONE商业大会刚刚落幕,今天上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就分别以发出全员信的形式宣布进行新一轮“面向未来的变阵”。
根据全员信内容,这次人事变动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1
张建锋(行癫)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达摩院院长、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领导阿里巴巴未来的技术总战略,达摩院的建设,以及致力于阿里云智能业务的进一步突破。程立(鲁肃)将担任阿里集团CTO,兼任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副主席,负责阿里数字经济体内各业务的全面技术打通。
蒋凡在现有淘宝天猫总裁的职责基础上,将代表集团分管阿里妈妈事业群;B2B事业群总裁戴珊(苏荃)在负责ICBU、1688、村淘、零售通、速卖通业务基础上,将代表集团分管盒马事业群,全面负责打通盒马、村淘、智慧农业等业务。赵颖(芷雪)担任蚂蚁金服国际事业群总裁的同时,继续兼任飞猪总裁。
这是张勇接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后,阿里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同时也是近一年多(13个月)里进行的第三次组织升级。
当年马云选择张勇做接班人,非常看重张勇的一点是他的战略格局和组织文化传承上的担当,而阿里变阵的逻辑也明显的体现了张勇的这一担当。
阿里为何密集变阵:
应对未来,实现跨战略手拉手作战
可能有一些舆论依旧按照人事变化来看阿里巴巴这次组织结构调整,但实际上这是一次战略级调整,人才是为战略服务。
用逍遥子在全员信中的话说:我们在阿里成立20周年之际,重申了阿里数字经济体未来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业务战略、文化战略和组织战略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这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我们数字经济体里,通业务、通文化、通技术、通人才、通组织保障。确保全阿里数字经济体能“一张图、一颗心、一场仗”,实现更加完美的战略一体化。

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是阿里巴巴近几年来明确提出的方向。这是阿里未来要全力聚焦的三大领域,同时也高度概括地涵盖了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的想象空间。
组织架构调整目标就是为了使组织与发展目标相匹配。可以看出,通过组织结构变革,它明显的加大了各战略板块之间的横向关联,确切说,是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之间的关联,目标则是使每个战略都成为多项业务手拉手作战,都有生态能力做支撑。
战略需要人去执行。“在这一张关乎阿里未来二十年基本走向的战略布局中,我们必须体现阿里人的管理创新和担当”。
比如程立调任阿里集团CTO,就是将多个战略板块里的技术能力加深融汇贯通,程立职责中“负责阿里数字经济体内各业务的全面技术打通”一条尤其说这一点。其他的调整则是分别为全球化和内需两大战略板块服务。
这就是张勇所说,在实施战略、兑现使命的过程中,业务战略、文化战略和组织战略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我们的数字经济体里,通业务、通文化、通技术、通人才、通组织保障。”
这种以战略为根本进行打通的一大重要目的是更大地发挥阿里巴巴的生态优势。
阿里巴巴最难以被复制的优势是生态优势,这已经是业界的共识。什么是生态?就是这个环境中的物种之间有功能和作用的联系,互为补充互为增量,加起来1+1+1大于3的效果。
业务通、技术通、组织保障通,才能给商家提供链路完善的服务、有更大延展性的商业运营空间,带给商家的增量也就越大,这是平台的本质,也是为什么阿里巴巴的企业服务能力能被称之为一个“商业操作系统”。
猛将如云敢“折腾”
做顶层设计能力无敌
13个月内第3次组织架构调整,在外界看来阿里巴巴实在有点太折腾,但对阿里内部来说,其实早已习惯。
张勇在信中说阿里巴巴习惯“在最好的时刻为未来变阵”,用一句有名的阿里“土话”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这种变化是有依据的。实际上结合未来趋势和战略布局做组织设计,这是从马云创业之初就建立的能力。
但这同时也是外界很难模仿的一个习惯。因为大部分企业不具备模仿的基础,具体有三点:首先是必须要有前瞻能力,看到“明天可能发生什么”;其次是要有战略定力,能够想明白“我坚定要做的是什么”;第三是要有拥抱变化的价值基础和执行力。
如果说前两点是对阿里巴巴领导集体能力的考验,那么第三点则是建立在阿里巴巴多年以来积累的人才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之上,猛将如云,没有山头,指哪打哪,恐怕没有几个企业能够做到。
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很多企业还在根据事业部、事业群的能力来考虑可以做什么的时候,阿里巴巴已经根据战略板块在做顶层设计了。
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每个战略都是多项业务手拉手在作战,都有生态能力在做支撑,这使得阿里巴巴的战略纵深更强,可以对产品和解决方案做出更完整、更有想象力的商业设计。这也是逍遥子所言“业务战略、文化战略和组织战略三位一体”,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