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也开始追剧。在看简介时,看到一个关键词——“小升初”。在电视前六集,三个家庭就围绕孩子教育呈现出三种教育现状和教育观。
第一种,是米桃家,他们处在社会底层,虽然有意识地注重孩子教育,但他们的经济和教育投入都跟不上。不过,米桃成绩很好,孩子是标准的学霸,这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代表。
第二种,是欢欢家,他们算城市的中产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投入不在担心的范畴,父母都是理智开明,有科学教育理念的人。这是应该算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理想型家庭。
第三种,是子悠家,他们也算是城市里的有钱人,至少爷爷奶奶有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可以让子悠继承。但是,子悠妈妈特别注重儿子的教育,看了班级第四也要发标,非重点初中不上。她紧张孩子读书的一切。
如果故事按照这样写下去,可能就是一部励志剧,既可以是豪门出贵子,也可以是学霸加高富帅或者学霸加白富美的故事。不管结局怎样,这三个家庭的“小升初”的故事,却让人觉得教育不知何时变得如此难了。
米桃,数学已经是顶呱呱了,但是,数学老师要求她去报班,往更难的学,虽然家庭经济不允许,但是这对农村夫妇入了城市教育的局,被裹挟着走进了培训班。
子悠,低段就开始进各种培训班,也算是个学霸,虽然略逊于米桃,但人家通过进培训班,还是成为了学霸,要保证自己把学霸当下去,要保证进入所谓的好学校好班级,那也只有继续进培训班,甚至培训班也得“金牌班”。
欢欢,在注重素质教育家庭中长大,从小不进培训班,只进自己喜欢的特长班。欢欢的艺体当然优秀,但是这个文化成绩却堪忧,数学不及格,整体在班级倒数几名。父母口头说不在意,其实呢,看到这个成绩心头也直打鼓,不进补习班吧,孩子和别人的差距会更大,进培训班吧,孩子的辛苦也不用说,而且还与自己的育儿观相矛盾。
看看吧,这就是教育的怪现象。成绩不好要补,为什么呢?因为和学霸差距太大了。但是成绩好了还是要补,为什么呢?因为升重点学校重点班要要考试。为了考试,就要提前学习深难知识。为什么要考深难度的题呢?因为要选拔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可以打造更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但是这个生命线为什么如此短如此快呢?专家不是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吗?这可以算是教育的军备竞赛了吧?这个局又该如何破解呢?我很想看电视剧里给出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