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
58-修习佛法的方法

58-修习佛法的方法

作者: 晋陵路边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21:57 被阅读0次

1 两种修习形式

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

(二七五)

修习佛法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以难陀尊者为例,解说了修行有两种形式,一是经行,二是坐禅。

杂阿含经中有很多正坐的记载,但正坐时修习的内容是什么却难以确定,唯有安般念明确要求正坐。

经行,在杂阿含经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在目前主流观点中,经行定义为短距离的折返走。

2 四种修法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

(八一五)

在杂阿含中,有四种修法:

一、修不净观

二、慈心

三、无常想

四、安那般那念

现今这些修法,严格地来说,都已经失传了。现在这儿所作的解说是一种努力,试图能恢复这些修法。

比丘,有三不善觉法。何等为三?贪觉、恚觉、害觉。此三觉由想而起。云何想?想有无量种种,贪想、恚想、害想,诸不善觉从此而生。

(二七二)

觉想之中的觉指三不善觉,想指贪想、恚想、害想。

3 不净观

3.1 观身之结构

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尿。’

(一一六五)

如实观察身之结构,身之结构在经中分为三十四种,在南传中,分为三十二种,这些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观察到自身的身之结构。

3.2 观色,受想行识如病,如刺。

我实为诸弟子如是说法,我实常教诸弟子,令随顺法教,令观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观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一一○)

不仅观身不净,并要观受想行识,即观此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

3.3 观不净的目标

如是愚痴士夫,六触入处之所捶打。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常所捶打,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常所捶打。彼愚痴士夫为六触入处之所捶打,犹复念求当来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

比丘,若言是我,是则动摇;言是我所,是则动摇;未来当有,是则动摇;未来当无,是则动摇;当复有色,是则动摇;当复无色,是则动摇;当复有想,是则动摇;当复无想,是则动摇;当复非有想非无想,是则动摇。动摇故病,动摇故痈,动摇故刺,动摇故著。正观察动摇故苦者,得不动摇心,多修习住,系念正知。如动摇,如是思量、虚诳、有行。因爱言我,是则为爱;言我所,是则为爱;言当来有,是则为爱;言当来无,是则为爱;当有色,是则为爱;当无色,是则为爱;当有想,是则为爱;当无想,是则为爱;当非想非非想,是则为爱。爱故为病,爱故为痈,爱故为刺。若善思观察爱生苦者,当多住离爱心,正念正知。

(一一六八)

爱故为病,为痈,为刺。不净观的目标是断爱,多观不净则生离爱心,如是断爱。

3.3  译者的示范

我昔旷野中  初观于死尸     膖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观     放舍余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观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心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因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  念念观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  依缘念念灭

心所知种种  是名别相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观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苦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高僧传》第三 尊者求那跋摩传

尊者求那跋摩是杂阿含经的译者,此处引用的是他的遗文。在遗文中,尊者说他是通过修习不净观为起点,最终证得般涅槃。

尊者求那跋摩在遗文中对自身修行经历的回忆有着极高的价值,这个经历可以启发修习者对修行次第的思考。虽然尊者是修习不净观为起点而成就的,但鉴于杂阿含经对不净观的痛苦记载,我们不提倡这种修法,因为杂阿含经已经提出了一条最为稳妥的修习方法,这就是修安般,住四念处,修七觉支,对经中存在的有不净观修法嫌疑的经文给予了新的解释,这样的做法是否适当,请阅者审慎之。

4 慈悲喜舍

4.1 修习慈心的必要性

譬如士夫,晨朝以三百釜食,惠施众生,日中、日暮亦复如是。第二士夫,时节须臾,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乃至如搆牛乳顷,比先士夫惠施功德所不能及,百分、千分、巨亿万分、算数譬类不得为比。是故比丘,当作是学,时节须臾,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下至如搆牛乳顷。

(一二五三)

釜,古代的一种锅。搆牛乳,依南传相应的经文其意思是弹奶牛奶头。

佛陀说:如果有人一日三次用三百锅施舍众生,那么他所得的功德不如在弹奶牛奶头这样短的时间内修习慈心。而后,佛陀号召众圣弟子抓紧时间,努力修习慈心。

施舍众生是能得福报,但这种福报不如修习慈心更大。佛陀的这种开示显示了世间的慈善事业与佛法的不同。佛陀没有否定世间的慈善,但更希望慈善者能更进一步修习佛法。

4.2 修习慈心的对象

慈悲于无足,及以二足者,四足与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诸龙,依于水陆者,慈一切众生,有量及无量。

(二五二)

量,数量。有量,谓有限的数量;无量,谓数量极大。无量众生,谓众生的数量极多、不可胜数。

本经中,众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比如无足,即蛇等;二足,即鸡、鸭等;四足,即牛、马等;多足,即蜈蚣等。

修习慈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体。

4.3 无量三昧

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

(五六七)

所谓一方充满,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指的是面对的所有一切。

三昧,正定;无量三昧,无处、无时不处于正定。

普,普遍的;缘,六根与六尘相触而起的缘起法;普缘,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六根与六尘相触而起的缘起法。

无量三昧,圣弟子住于慈心,没有怨恨,没有嗔怒,没有害他之心,心胸开扩,宽容一切,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以慈心面对六根与六尘相触而起的缘起。

4.4 修习慈心对治嗔恚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七一五)

修习慈心对治的是嗔恚盖。不修慈心则嗔恚增长,修习慈心能断嗔恚。换句话说,即嗔恚灭则慈心生。

4.5 修习慈心的福利

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习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七四四)

得果是指能得四种果,修习慈心得大果得大福利,是因为由修习慈心而修习七觉支,并法次法向,这样的修习慈心才能得果得福利。

4.6 从四戒修习慈悲喜舍

聚落主,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随时昼夜观察所起,少有心杀生,多有心不杀生。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诸方,具足正受住。

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数无量。如是心与慈俱,修习多修习,诸有量业者如甲上土,不能将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淫对以喜心,妄语对以舍心,不得为比。

 (九一六)

在本经中,佛陀以持不杀戒修习慈心为例宣说了守持四戒修习慈悲喜舍的方法。

持不杀戒修习慈心。

圣弟子在平常生活的任何时候,观察六根与六尘相触生起的缘起法,尽量杀生的心念变少,不杀生的心变多。如果有了杀生的心念,就应当自我忏悔,忏悔这样的心念是不对的。如果没有杀生的心念产生,没有怨恨,没有嗔怒,心就生起随喜,随喜生起,欢喜就产生,欢喜产生了,心猗息,而后心受乐,则心定,当心定之时,圣弟子即住于慈心,没有怨恨,没有嗔怒,如是这样就达到了一切普缘住。

佛陀开示的由持不杀戒修习慈心的方法,包括了三个层面:

一、严持不杀戒。经中所宣说的持不杀戒的方法有两点,一是观察杀心与不杀心,这属于四念处的心心观念处;二是忏悔,对生起的杀心悔改。

二、修习七觉支。经中所言“随时昼夜观察所起,少有心杀生,多有心不杀生”,这属于念觉支,念的对象是杀心与不杀心,念的要求是随时昼夜都要观察;经中所言“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这属于择法觉支,择去杀心;经中所言“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这些属于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经中所言“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属于舍觉支。

三、住于正受。正如经中所言:心与慈俱,具足正受住。

从根本上来说,佛所宣示的修习慈心的方法是佛法根本修法,即住四念处、修七觉支方法的一个具体化实例。

悲、喜、舍的修法可以由慈心修法类推。

悲心由持不偷盗戒修习,具体而言为:随时昼夜观察所起,少有心偷盗,多有心不偷盗。若于有心偷盗,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偷盗,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悲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悲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诸方,具足正受住。

喜心由持不邪淫戒修习,具体而言为:随时昼夜观察所起,少有心邪淫,多有心不邪淫。若于有心邪淫,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邪淫,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喜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喜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诸方,具足正受住。

舍心由持不妄语戒修习,具体而言为:随时昼夜观察所起,少有心妄语,多有心不妄语。若于有心妄语,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妄语,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舍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舍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诸方,具足正受住。

佛陀开示修习慈悲喜舍的方法,提供了一个由持戒而修习心念处而修七觉支的实例。这提示修行者在持任何戒律时,可以思考这种戒律能否类似于修习慈悲喜舍的方法来持这条戒律。当这样持戒时,才能使戒律与解脱产生关联,持戒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

有些人在修习慈心时,是通过念诵吉祥祝愿的话语,来达到内心柔软慈悲。但在杂阿含经中,是没有这种修法的,这样的修法也是不符合佛法要求的。在杂阿含经中,修习慈悲之心是通过心念处的修习达成的。

5 修无常想

在杂阿含经中,没有关于无常想修法的具体经文,但依佛法,修习时观察的对象本身就是无常的:

一、思惟缘起法,诸法都是缘起的,也是缘灭的,是变迁不定的,没有永恒持久的存在。

二、通过修习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的变迁不定,缘生缘灭。

相关文章

  • 58-修习佛法的方法

    1两种修习形式 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 (二七五) ...

  • 菩提书院三级修学同喜班第9课《八步骤三种禅修》下:修学佛法的方式

    八步骤三种禅修,如果说八步骤是导师教导给我们的修习佛法的方法与步骤的话,三种禅修则更像是对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的修习...

  • 谈大乘佛法的修习方法

    谈大乘佛法的修习方法 变就灭,不变就不灭,这就是指出生灭之中有不生灭地。这个话是佛在教学过程当中的方便语,如果要讲...

  • 学习佛法15个月的思考

    一直在琢磨是用“修习佛法”还是“学习佛法”,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修习”两个字当之有愧,这15个月的学习是以人生佛教为...

  • 关于修行需要明白的几个基本问题(一)

    什么是佛法?如何修习佛法? 答:佛法即是心法,心法即是妙法,妙法即是缘起法。《华严经》云:“用缘起法,破一切执”,...

  • 修习观心法,照破焦虑

    观心法是佛法里面的修心方法。日常修习中努力做到: 念起即觉,念念流过不执著。 念念观照,念念平等不分别。 日常观念...

  • 修习佛法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佛法只有痛苦时才有用 当你遇到事情,只需运用佛法重点对治生活中痛苦、阴暗的层面,在遇到困难或倒霉的时候求助...

  • 佛法修习:“七觉支”

    七觉支一共有七条:第一条是“念”,第二条是“择法”,第三条是“精进”,第四是“喜”,第五是“轻安”,第六是“定”,...

  • 人永久的驱动力是什么?

    昨日偶听母亲修习佛法,听“大师”讲座,佛法讲究轮回转世,今世所造之业成为来世投胎之果,“大师”大谈人活着的时候...

  • 《金刚经》修习 第3天

    【《金刚经》修习 第3天】 您学习佛法的发心是什么? 答:佛法是善知识,是指引生命走向的灯塔,是精神寄托。肉身脱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8-修习佛法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rl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