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2月11日,我在“使命回归”中和大家一起把语文试卷答题顺序捋了一遍,但是由于一些学弟学妹没能参与,也为了感兴趣的学弟学妹后续方便整理,所以我再写了这篇文章,不足之处,还望予以指正。
答题顺序
2月7日返校宣讲时,我们的小队有幸来到高三三班和高二十五班,很多学弟学妹问李拓童鞋理综的答题顺序应该是怎样的,由于答题顺序和时间分配挂钩,所以我认为这其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先从答题顺序谈起。
语文试卷的主流答题顺序是从一般论述类文本到现代文再到文言文古诗文挨个往下做,这是大多数的人的选择,也是老师推荐的选择,因为很多人支持“试卷设置的顺序就是由难到易的顺序,就是符合大多数人认知的顺序”这一观点 。
但是也有比较6的,先写作文。
我也属于不走寻常路的,我喜欢先做二卷再做一卷。
高一的学弟学妹可能还有印象,初中的语文试卷是基础题(选择题)→阅读题→作文,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习惯于先做二卷选择题,再做一卷。甚至有时候,我觉得作文简单了我还会先写作文。
这样做一定不好吗?不见得。
试卷顺序符合大多数人认知规律,但是不一定符合你的习惯,专家觉得一般论述类文本最简单,你不一定觉得,所以,如果你的答题顺序和主流答题顺序不一致,不要慌。
但是语文学科,我个人建议大家能够按固定的顺序答题,不要跳答。
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真实事件,我见过有人跳着答题,把答案在答题卡上写错位置的。这个就尴尬了。我知道你可能觉得我在编故事,就像我考科目二之前,我听说有人把安全带插在了副驾驶的位置然后挂了,我也不信,直到我去强训的时候我才发现考试车的那两个安全带插口确实离得很近,有这样被挂掉的,也不算奇怪。
尤其是二轮复习开始以后,尽量固定语文答题顺序,不要再不断变套路,尝试摸索什么神操作,不存在的。谨而慎之,小心驶得万年船。
语言文字应用
成语辨析
首先请看图:


上面是我的笔记,我从考纲,出题模式,设错模式,解题模式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类题。以上四点复习资料上都是有的,但是由于考纲每年都是微调,一轮复习资料用的考纲都是上一年的考纲编的,而我引用的考纲是17年的最新版考纲。
考纲
先谈一下为什么要引用考纲。
在这里插播一段考试大纲的重要性,考试大纲每年都会有增删,虽然增删大都是很小的点,但是,只要他说不考的就一定不考,只要它说会考的就一定会有所体现。
比如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历年都是考小说,但是今年考了散文。很多同学觉得意外,其实一点也不意外,考纲上写文学类文本就包括小说和散文(一般二轮复习上会有最新的考纲,如果自己觉得有需要,可以自己购买独立成册的考纲)
2018年高考的考纲在2017年12月15日就出来了,虽然研究考纲是老师的任务,但是如果谁有兴趣,也可以去看一下,百利而无一害。
再插一段专家都是如何分析考纲的。

这是我从搜狐上复制的一段解读考纲的话。说一字千金,不为过。
出题形式
成语辨析的主流形式是四选一和六选三判断正误,以及把成语挖掉让你选择正确的往进填。
六选三是17年高考的出题形式。这里就以17年高考成语辨析题为例,介绍一种神操作了,就是众所周知的----排除法。

比如,一道成语辨析六选三,题干让选错误的组合,你认为圈1的成语肯定应用正确,那你就把含有圈1的选项全部排除。
接下来呢?看圈2吗?
那你就使我们的大排除法丧失了它的高效性。
(如果能排除两项)排除了之后找剩下的两项之中不同的选项,然后只看那一句话对不对,就能选出答案。
以17年高考全国二卷17题为例,先看题干,让选择错误的一项。巧夺天工形容的是人工,所以圈1错了,选项中必须包含圈1,排除CD。再对比AB两个选项,2356中任意判断一个选项的正确性就可以选出答案。
你可以在这四句中挑一个你最熟悉的选去判断。
比如我想说一眼看出3肯定是正确的,然后我选择A,但是我怕你们打我(手动笑哭)
那么再比如,你一眼看不出3这个成语用的对不对,怎么破?
3用的成语是博学审问,治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博学审问是褒义,没有褒贬误用,范围限定的是学习,没有超出范围,所以3正确。
即:当你遇到你不清楚的成语,可以从词义,色彩,用法上辨析。(具体见上图“误用类型”)
这样用排除法,相当于六句你只需要看两句最多三句就能确定。
但是这种神操作更适合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而且风险也比较大,保险起见,你可以选完选项以后再检查一遍。
辨析(并修改)病句

首先,病句的六种错误类型,必须背过。
刚才提到过考纲,这六种错误类型考纲里面是明确指出的,也就是说,只要高考试卷上一个句子是病句,他就一定只有这六种错法。
在这六种设错方式中,前四种是语法型错误,后两种是语意型错误。
一般情况下,你碰到的病句有两种情况,要么你读完了就知道他错了,要么你读了好多遍都不知道它到底错在哪。
那么,我现在就来介绍一种对付第二种情况的神操作――句子成分分析法。
语法型错误——句子成分分析法
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哪些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句子成分分析是判断语法型4种错误的。
首先,先用固定的符号把句子划开,明确主谓宾。
主谓宾明确了就知道是否成分残缺坠余,谁修饰谁明确了就知道是否搭配不当
但是,这个既然叫神操作那就属于大招,比较浪费时间,除非你直接读读不出来,才建议你这样做。
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学校哪家强?用什么符号来划分呢?

主语双横线,主谓之间双竖线隔开,谓语单横线,宾语波浪线。定语修饰名词,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小括号标示;状语修饰动词,在谓语前面,用中括号标示;补语作用复杂位置不定,用尖括号标示。
例:德国队由于配置齐全而且比葡萄牙队更多的合作精神最后获得了胜利。
解析:德国队【由于配置齐全】【而且比葡萄牙队更多的】合作精神,最后获得了胜利。 两个中括号括起来的是状语, 更多的合作精神是宾语 ,最后获得了胜利是另一个分句,和上一个句子共用主语德国队, 所以成分残缺,缺谓语 。
注意:缺少主谓宾才叫成分残缺(有的句子可以没有宾语,有的不能),缺其它不叫成分残缺。
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不好用 ,因为它费时间而且操作难度大,比如这个例子,你根本判断不出中括号里面的这两个是修饰成分。
其实这时候可以结合你学习的一些英语语法知识。比如形容词可以做定语,所以“什么什么的”这种结构是不是一定都是定语呢?此处“由于……”翻译成英语就是“because……”所以,是否也不难看出这是状语成分呢?
但是不否认句子成分分析法耗费时间比较多,所以你可以把它当成“大招”,放在读一遍读不出语病的句子上进行应用。
语义型错误
表意不明
可能出现表意不明的两种情况:
1.多重定语造成的表意不明
例: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
解析:到底是两个弹壳还是两个目击者?数词“两个”的中心语不明造成歧义。
2.指代不明
例: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解析:“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指代对象不明,既可以理解为“我”,也可以理解为“你”。
语意类错误有时识别不出来也不要灰心,这算个比较灵活的题,比如:
例: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05年天津卷)
解析:给“晚/上来的人”还是“晚上/来的人”?
适当放弃,不要钻牛角尖。
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的六种类型:
1.有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2.同一个句子的前后逻辑自相矛盾
3.主客颠倒
4.否定失当(双重否定表肯定)
注意:反问本身就表示一种否定。
例如:难道你真的不懂?→你懂。
5.强加因果
6.不合常理或客观事理
虚词选择

首先你要知道有以上十类虚词,知道谁和谁是固定搭配,谁可以单独使用谁不能单独使用。
常考形式是一段文字挖掉几个连词,选项中给四组连词四选一。个人还是推荐高风险的排除法,比如你觉得第三个空一定填因为,那你就把第三个空不是因为的项都排除掉,最后剩下的那个选项,带回原文读一下,没有大的逻辑错误的话,那么恭喜你,可以做下一题了。
我所说的每一种排除法都是边做边排除,风险大,但是效率高,保险起见,建议做完检查一遍。
句式选用
解题方法:六看
1.句式是否一致
2.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3.情调氛围是否一致
4.语意重点是否一致
5.感情语气是否一致
6.内在情调是否一致
我个人认为句式选用是最玄幻的选择题,它能考虑的方面太多了,简单起来很简单,难起来很难。
【2016年高考浙江卷】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上面这道题选C,17届有人考一次错一次考一次错一次。我依稀记得,老师说这道题要考虑刘姥姥的身份,她没文化,用不了关联词,排除AD,B和C怎么选的我忘了,泥萌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排序题
合二为一,两头夹击
继续安利排除法。
比如你认为4和6必须连在一起,就把所有46分开的选项排除掉,谓之“合二为一”。
比如你认为3肯定是第一句,就把不是3打头的项都排除掉 ,谓之“两头夹击”。
填句子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 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 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我的答案:
1.想变成什么颜色(原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关键词:就)
2.并不是这样(原因:其实表转折,关键词:其实)
3.是有限制的(原因:后面说了他不能随便变色,而且表并列,关键词:而且)
标答:
(1)身处什么颜色的环境(想变成什么颜色)
(2)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完全是这样)(事实并非如此)
(3)还受一些条件限制(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这类题目不会出的太难,往往都是话在嘴边,自然而然的就说出来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套路,注意两点,一是上下文内容的提示和衔接,二就是关联词。
一般论述类文本


一般论述类文本和现代文里的五选二四选一,甚至文言文里的是否符合原文,都可以粗归为一类题目。
首先赞美一种好习惯,找原文。找原文使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有依据的,使你心里更踏实。
然后,重点安利,设错方式。(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设错方式大都是资料或者教师自己总结的,考纲上没有,这是我要注明的一点)
精简的概括起来,有三种设错方式:
1.添加信息(无中生有)
2.删除信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3.改换信息( 偷梁换柱,颠倒因果)
我个人见到的最多的设错方式是强加因果,就是原文中这两件事都提到了,但是他们没有因果关系,选项说有,然后你找原文,你发现这两个内容都有啊,这个选项怕不是对的吧!那你就掉坑里了。虽然原文同时具有这两个内容,但是这两个内容并不具有因果关系。
找到了选项对应的原文下一步是什么呢?对比。从哪些方面对比呢?
1.比词语(尤其是限定词)
2.比关系(两个分句说的事是否具有这样的关系)
(详见上图)
希望你以后做这道题不再是凭感觉,不再是碰运气。虽然我很难给你把这个东西讲清楚,但是请相信学姐真的是尽力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最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感知,你要知道作者说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凭借着对文本的感知和答题模板,答到点子上难度并不很大。
文学类文本








请看这个部分第二张图,题型总结,总结了五种题型,其中“延伸探究题”就是那个分值最大的五分或八分题,比如把题目换成啥啥好不好啊?啥啥有啥深意啊。这个题也比较玄幻,它的评分标准叫言之有理即可,就看你咋自圆其说,我不细讲了。
在这里,我以艺术手法为例,谈一谈答题方式。
首先,艺术手法都有什么?如果你读了上面的图不难发现分三个部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那你得知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分别都有什么吧。
然后,比如你是知道的,我们就可以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到底是哪一种。
先说表达方式,我印象中,考的最多的是描写,所以以描写为例。
比如现在我们知道了此处的表达方式是描写。那他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啥?侧面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啥?
比如刚才回答表达方式是描写,这个手法有啥啥作用这是第一点,圈一。
接着,圈二(分点作答,一分一点还是两分一点,自己算好要回答几点,每一个点前面标圈)用了啥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衬托,这又有什么作用。或许你觉得和前面侧面烘托重复了,其实并不,因为你是从艺术手法的两个方面回答的。
下来,圈三,修辞手法+作用。(一般一轮复习资料上都给你写啥修辞手法有啥作用,不敢奢望你背过,至少大概有个印象)
分点作答这个很关键,划重点。
实用类文本



先看都考什么文体,两种,传记和新闻。一般都考传记,但是不排除考新闻的可能性。
具体考什么题型有什么套路,看图片,看一轮复习资料。
文言文阅读
首先谈提升能力的办法。个人推荐全篇笔译,笔译3篇左右全国卷高考文言文(传记)。
会不会考传记之外的文体?讲真,不一定,虽然考传记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但是考纲上也从来没说过只考传记。

断句题

断句方法首推对比断句。大排除法好。
标准试卷(你随便拿一道全国卷高考题),一般都是四个选项,两处不同。
【2015课标1卷】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先找出第一处不同,即高丽人入贡,然后排除俩选项,再找出第二处不同,排除一个选项,得到正确答案。(对比断句)
那你如何得知这两种断句谁对谁错?这就用到了语法短句和语义断句,语法断句见上图,语义断句则要结合原文分析。(关于上面这道题具体讲解可以翻“使命回归”的聊天记录)
另外,即便你用对比断句和语法断句选择出了之后,最好再把意思带入原文检验一下,你断的这个意思,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原文规则?
文化常识

首先看文学常识都是从哪些方面来考的,上图给出了十个方向,其中,125是重点考察方向,因为我们了解的最多的是125。甚至17届流行一句话,你不会的都是正确的(如果哪个选项,你连见都没见过,那么这个选项绝对不可能设错)。

谥号分褒贬平三种,所以选C。这里可以看一下B选项,这个知识生僻的你连见都没见过,所以这一项肯定不会设错,所以肯定不选B。
文化常识希望你们多看书,多积累,仔细读题,一般都不会出的太难。
文意分析&翻译




然后是翻译,练习的最好方式是笔译,刚说过了,现在说翻译的方法。
首先来讲猜词。如果你不知道一个文言词意思,你要从什么角度猜?上图中说了字形推断,词义联想和成语联想三种方法,并附有详细例子,自己看图,我就不细说了。



然后说翻译要遵循的原则,英语学的好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信达雅,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其实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但是由于语文素养的原因,高考只考你信和达,不考雅。也就是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这总结了六个字,来帮助你更好的翻译,即:
留删换,补调(diao,去声)贯
具体意义和示例见上图。
古诗文阅读
首先,来看考察规律:

划重点,陌生化。要么考你不熟悉的作者,要么考你熟悉的作者不熟悉的作品。
接着,再来区分一组名词,体裁和题材:

为什么要辨析这一组名词呢?因为我要告诉你,你平时做的题的那些诗都想表达些什么内容。

作者陌生化,那么了解那些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作者的姓名变了,但它的身份并不会变,那就是——封建文人。
上图就通过封建文人的一生,告诉了你他可能会写什么类型的诗作,而针对这些不同的作品,又会出不同类型的题目。
发现了作者的共同点,题材的共同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会让你的古诗文阅读提高很多。
In the end
昨天有很多17届好友在群里帮我撑场子,给我发红包,也有很多18届学弟学妹坚持围观到最后,真的是超级感谢泥萌,谢谢 谢谢 谢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敲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