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呀好新鲜哪,...。”
这是黄梅戏《女驸马》中的经典唱段“谁料皇榜中状元”的前几句,这个曲调优美的唱段,加上演员表演时的身段,把古代文人考中状元后的因一鸣惊人而春风得意的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使得黄梅戏这个剧种由此传遍大江南北,人人喜欢。
下图:《女驸马》剧照
说到状元,就必须从中国历朝奉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说起。科举制度的孕育和产生,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选拔贤能、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的良好愿望,夏商之后的朝代都做了有宜的尝试。尤其是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所实施的察举,征辟,孝廉,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及选拔之中采用的考试方法,为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成为科举制度的核心理论。
隋文帝杨坚是个有为之君。其在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将近370年的割据混战局面之后,锐意进取,使人口剧增,天下粮仓充实,国力强盛。并同样注重文治,为保江山之稳固,大胆变革“选拔官员”制度。对前朝历代的种种选才方法,“去其弊,存其利”,始设“进士”科,以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为公平公正地选拔贤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成为国之永制,实施时间长达1300年。
下图:明清时代的状元榜
那么,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这期间究竟考出了多少个状元呢?
据有关史料统计,沿袭了1300年的科举制,为历代王朝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进士。
现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共有599人。
其中:
唐代:141人, 五代十国:16人 两宋:118人, 辽代:54人,
金代:31人, 元代:32人, 明代:89人, 清代:114人,
张献忠大西国:1人, 太平天国:3人。
下图:这是“科举匾额博物馆”展出的“状元及第”石匾
隋代实行科举制后,考出的第一个状元是谁?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出现了,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取进士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南宫)人(又有一说为河北邢台清河人士)。在隋末曾考取秀才。
那时,孙伏伽仅是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是万年县颇有点要势的官员。
李渊在长安称帝后,孙伏伽识时务的降顺了大唐王朝。到唐武德五年,孙伏伽已是颇受李渊器重的官员了。这年十二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孙伏伽在角逐的30名举子中名列第一。
在“玄武门之变”中,孙伏伽拥护李世民,鞍前马后奔走效劳。李世民即位后,赐男爵,食邑乐安,贞观元年,又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 贞观五年,孙伏伽审理一桩案子不慎失误,被罢免官职,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为刑部郎中,任职不久,再度出任大理少卿,旋即调任民部侍郎。 贞观十四年,孙伏伽被提升为大理寺卿,数年后出任陕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孙伏伽年老辞官。四年后,即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孙伏伽于武城家中寿终正寝。
进士科始于隋炀帝,但由于历史湮没,隋炀帝时的开科情况今已不明,所以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头衔便落在了孙伏伽的头上。
下图:清康熙年间-道光年间台湾府“武进士榜”
下图、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公元1872—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自称)。1944年逝世后,葬于保定,其墓葬被列入保定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春霖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的状元、馆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书法界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刘春霖故居的确切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石附马大街)以南的西智义胡同2号,此地旧称猪尾大坑,住在这里的文人嫌其不雅,故说起自己的住所都泛称石附马大街。同样的原因,后来这里改称智义伯胡同,再后来又改成了东智义胡同和西智义胡同。刘春霖故居现为大杂院,旧貌已基本全无。原大门开在南侧,现改在西面小门。院内建满小房,蜿蜒简陋,只有中院正房依稀可见旧房廊子,正是状元当年的住房。去年,刘春霖的后人曾专门来此回访,目睹现状,感慨万千。随着西智义的拆迁,现在胡同只剩下两三个双号门牌。
(关于刘春霖,参见本博客专文:《天津:宁园与名人之桥》)
说明:本文中照片,除注明者外,均拍摄自“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又称为“科举匾额博物馆”,该馆位于北京东郊高碑店村。
原题:(原创) 中国古代状元知多少? 2011-02-24 13:01 发表
2018.12.31 阅读(2728)| 评论(4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