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作者
巴里·施瓦茨,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沃斯莫尔学院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曾经四次登上TED的演讲台,有将近1000万人在网上观看了他的演讲视频。施瓦茨教授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之后,又一位将心理学与经济学、决策学结合的心理学家。
也就是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并不是全面考虑整个体验的感受,而是只跟“高峰”和“终结”这两个关键时刻的感受有关。
这背后的道理就是“锚定效应”,也就是人们在评估和决策时,常常受某一印象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到某处。
前后差异背后的道理就是“框架效应”,也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说法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人们会格外敏感,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做出一个选择,而丧失的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会让我们所选的那个“最佳选项”的魅力下降。
消极情绪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范围缩小,经常会卡在一两个因素中,而忽视了全面考虑。同时,消极情绪也会让我们分心,把我们引入对情绪的关注中,从而忽略了选择本身。也就是,消极情绪对思维和选择都有危害,相对应的,积极情绪会让人的思维全面而敏捷,从而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选择需要人保持积极情绪,但是选择的过程又是如此复杂,需要反复权衡,在权衡的过程中,因为机会成本的影响,人们的情绪又会不知不觉转入消极,从而又对思维和选择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这简直像是一个死循环。
知觉适应指的是当人们持续体验某种感官刺激后,对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
享乐适应指的是人们会逐渐习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恢复到平常的快乐水平。
施瓦茨教授给出了明智选择的11个方法,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津巴多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说这11个步骤会帮助人们在更多的时间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
第一个方法,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没有选择会造成人们的无力感,但是选择过多,也会造成人们幸福感下降。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抓大放小,放弃一些选择,只关注对生活来说最重要的选择。
第二个方法,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选择者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决定,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选择,什么情况下该放弃选择,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寻找新的选项,也知道该如何选择。而捡拾者在海量选择的冲击下,只能像进入自动化程序一样,被动地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
第三个方法,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这涉及选择的目标。你的选择目标是非得找到最好的那一个,还是足够好就行了?如果只能接受最好的,你就是最大化者;而如果足够好对你来说就可以了,那你就是满足者。
第四个方法,别太在意机会成本。全盘考虑所有选项没错,但机会成本也会给我们带来干扰。为了对抗这种干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看那么多的选项。
第五个方法,做不可逆的选择。
第六个方法,培养感恩之心。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很容易受到比较的影响,比较的对象甚至可以是虚构的。如果我们总是跟更好的对比,就会对选择感到不满意,而当我们去跟更差的选项比较时,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相当不错。有意识地使用感恩之心,能帮助我们看到积极之处,让自己心情更好,积极情绪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培养感恩之心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5件好事法”。
第七个方法,告诉自己不后悔。后悔有两种,一个是决定后懊悔,就是知道了决策的结果之后产生的后悔;一个是预期性懊悔,就是做决定之前就已经后悔了。决定后懊悔让人对所作选择的满足感下降,而预期性懊悔就更糟糕了,不仅让人不满意,还会让一个人丧失能力,不敢做出决策。
第八个方法,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满足适应,让我们感觉到一段时间后,被选择的选项没有那么好了,再回想到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加感觉不值。
第九个方法,控制过高的期望。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第十个方法,避免社会比较。
第十一个方法,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要减少选择带来的负担,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决定什么时候做决定,什么时候不需要做决定,这就是“次级决定”。
要想做到明智的选择,施瓦茨教授建议了11个方法,它们是: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主动而不是被动的选择;成为满足者,足够好就行了;不要太在意机会成本;做不可逆的选择;有意识地感恩;告诉自己不后悔;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控制过高的期望;减少社会比较以及利用规则和习惯帮助自己减少选择。
体会:
关于选择与幸福感的理论很新颖,确实是选择越多反而不见得幸福。
对于消费行为学的举例和概念都很贴切,基础概念需要掌握,在生活中常常会用到。
幸福的生活需要平衡,关于人生的选择真的是一个大课题,机会成本的理解让我明白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