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朱元璋特别看好的太子朱标,不幸去世了,享年37岁。
太子朱标算得上大明常务副皇帝,史上权力最大,地位最稳的太子。他担任明朝太子25年,天妒英才,他竟然没有活过他的父亲朱元璋。
朱元璋痛失爱子。他并没有传位给其余三个儿子。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都没啥本事。老四燕王朱棣,在军队里威望十足,能文又能武,看起来最有可能会当上皇帝。
可没想到,朱元璋直接传位给皇长孙朱允炆。为了防止大臣的势力太大,在他死之前,他最大限度的替好皇孙扫清障碍。——这也导致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无将可用。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都派往各地成为藩王。这些地方都是军事重镇,藩王手上都有护卫兵力少的就有上万人,并且他规定,如有需要藩王可以发兵“”清君侧。——万万没有意识到,藩王的力量增加,也有可能对中央造成危险。
燕王朱棣心里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大哥死了,论资排辈,这皇帝宝座非他莫属了,没承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父亲直接跳过文武全才的儿子,传位给年纪尚轻的长孙朱允炆。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看起来威风八面,但全无实力。他年纪轻轻哪里顶得住手握重兵、分布在各地军事重地的藩王叔叔们的虎视眈眈。
叔叔们施加的层层压力,让朱允炆几乎窒息, 他意识到要想稳稳当当地坐在皇位上,就是削弱叔叔们的势力,也就是立即削藩。
年轻的朱允炆刚刚继位,他有点操之过急了。
大臣们都劝朱允炆别太心急,但他就是不听,执意要“新官上任三把火”,马上削藩。
朱允炆削藩说干就干,手段狠辣激烈,一年内以“莫须有”的罪名,连续废除周王、襄王、齐王、代王、岷王五位藩王。其中周王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全家自焚以证清白,死状极其惨烈,这一悲剧直接激发了藩王们与中央的矛盾。
朱允炆削藩政策失误,他采取“先弱后强”策略,先削弱实力较弱的藩王,把军事才能出众,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放在最后,致使朱棣有机会联合其他藩王奋起反抗。
朱棣造反,靖难之役打响。
一些朝廷重要官员和勇猛无比的精兵强将也对朱允炆失望,选择站在燕王朱棣那边,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背判,使建文皇帝的元气大伤,士气大受影响。
建文元年,朱棣挥师南下“清君侧”。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朱棣成功占领了金陵。当朱棣走进皇宫时,惊奇的发现,建文帝和他的心腹文臣们却像人间蒸发一样,凭空消失得无影无踪。
燕王朱棣攻进大明都城南京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攻击皇城,而是将皇宫围起来。朱棣是希望侄子朱允炆要么自尽,要么公开让位。
可是万万没想到,建文帝既没有自杀,也没有让位,而是消失不见了。
《明实录》里写建文帝是一把火烧死了自己。清朝张廷玉在《明词》里写:“宫中起火,帝不知所踪”。
这样大明王朝就出现了,一个皇帝寻找另一个皇帝的寻人启事。
建文帝到底躲哪去了?其实,朱棣没法完全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当时,太监抬来一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说是建文帝,可后又被证实是建文帝皇后的尸体,当时又没能进行DNA鉴定。
1402年,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
朱棣改《太祖实录》,编造说朱元璋死前把皇位传给了他。除掉建文帝时期的一些老臣,企图给人一种正规、正宗的感觉。
在皇宫里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朱棣自欺欺人,正大光明的给朱允炆安排了一个豪华葬礼。
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失踪的侄子前皇帝,成了永乐帝的心病。
私底下,朱棣当了20多年皇帝,就苦苦找寻了20多年建文帝,并且本土和海外都没有放过。
本土派出的人名叫胡濙,他负责在国内四处寻访,就连胡的母亲去世,都没能回家祭拜。
海上派出的人名字叫郑和,朱棣专门派出了郑和带着船队去国外仔细地寻找,就是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
这个问题直到朱棣快要死前一年才搞清楚。胡濙突然在半夜跑去面见朱棣,两个人在里面说了很长时间的话,但是没有人听见他们谈话的内容。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谈了那么久,这极有可能胡濙找打了朱允炆的下落,向朱棣汇报情况。
总之在这夜之后,朱棣将外出寻找的人员统统召回,所以朱棣一定是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究竟是死是活?他活着又去了哪里?
众说纷纭。
有说,朱允炆被大火活活烧死。
有人说,在朱棣破京的那一晚,宫中起火,朱允炆没死,而是带着身边人逃走了,上面朱棣的行为足可论证。
朱允炆逃出去了,出家成了爷爷朱元璋一样的和尚,胡濙见到了他,还交谈了一番,他对永乐帝已不够成任何威胁,“帝释然”。
也有说朱允炆死在了逃生的路上,也或者被胡濙找到,派人将他秘密杀死。
没有人清楚建文帝真正的下落是什么,有可能是被杀了,也有可能是被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从此不知所踪。
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随后,朱高炽很顺利地继承了皇位,人们称他为宣德皇帝。
宣德皇帝使明朝在中期迎来了宣德的繁荣时期。
朱元璋在挑选继承人时走了弯路,让明朝遭遇了大动荡。朱棣吸取教训,他选了个聪明的太子,让明朝回了正轨。
当初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包围南京城,并在前皇帝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为了“国不可一日无君”继位,朱棣不仅不承认建文帝年号,还大刀阔斧的修改建文时期的档案资料,大量文献资料都被销毁涂改,导致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建文一朝真实记载面目全非。
特别是建文帝失踪之谜。即使今天考古手段也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
600多年的世事沧桑,,建文帝失踪之谜恐怕永远也无法揭开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