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出局中国行
写给007的一封信:该不该说“谢谢,再见”

写给007的一封信:该不该说“谢谢,再见”

作者: 平凡是一种势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06:28 被阅读379次

之前苏磊写了一篇文章,<近万人的007写作社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里提到的问题,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便想着东施效颦也写一篇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更多的007er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近万人的社群,85%左右的留存率,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写作,既要思考,又要表达,是一件非常苦逼的事。

而人,天生就是懒惰的,贪图享受的,更愿意遵从本能依赖直觉,而不是苦哈哈的去思考。

得到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千万级了,可是每天坚持,不说学习,单纯的听音频的也才多少?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有20多万人订阅,可是大多数课程的打开率都在10万以下。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实战篇>9万多的订阅,大部分课程的打开率也就在3~4万之间。

输入要比输出轻松多了,那么优秀的内容,也才这么点数字。这么一对比,85%的留存率,这数字让我顿时开心不起来了。

007是一个激活写作动力的环境

大多数人加入007的动机大概都很我一样吧,自己一个人写不了,写不下去,加入007跟大家一起写我也就有动力了。就好像很多学生在家写不了作业,一到学校就奋笔直书。007就像是一个学校,提供一个让你能奋笔直书的环境。

但是很多人好像产生了一个错觉: 加入了一个写作社群,写作能力就能水涨船高。于是每到要交作业的时候,就跟学生时代要考试一样,临时抱个佛脚,潦草应付,然后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我交了作业,所以我的写作水平应该提高了一点点吧。按照复利法则,每天只要提高1%,一年就能成长37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何不问问自己,写作水平提高了多少?

复利法则的基本原则是,把昨天成长所得的应用到今天以求进一步的增长。这个是非常难实现的,做不到,也就没有所谓的利滚利效应了。

关于写作

写作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内核是思考,外相是表达。成长,长的就是思考能力,长的心智模式。

反过来说,不经过思考的文字,甚至可以说心智模式不成长的文字都是信息垃圾。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已经太多太多了,多到了我都要以分秒为单位来安排日程了,还要花时间来看你制造出来的信息垃圾?凭什么?

或许很多007都有过的这样的想法,这个从每周作业雨的评论情况就能知道了:只愿意完成最低限度的前后两个人。

007的规则要求每个人评论作业雨前后两人的文章,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增进彼此的交流,在成立初期,效果十分显著。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矛盾:不符合自由市场的规则。

把时间尺度拉长来看,一个班级里就几十个人而已,谁的文章是什么样子,大家都心底有数。有些人写的文章经常是应付作业的,可是这个规则还要求去看,去评论,去鼓励,这感觉就跟被一万只草泥马践踏了一样吧。

关于社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群就是一群人给予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同一个目标而组成的一个群体。

它不同于普通群体之处就在于社群成员的精准性,很多公司老板去读商学院,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去认识志同道合,能够互相帮助的人,商学院就是一个能够诞生社群的地方。

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罗胖在<知识就是力量>里讲了一个观点,两个人在一起是向彼此发出一个邀约:我们两个人一起协同进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婚姻是最小单位的社群。但不管是2个人和1万人,核心原则并没有区别:一起协同进化。

007是由于大家都想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才组建起来了。在一起,是为了通过写作提升自己,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在前进的过程中有些人掉队了,没能和其他小伙伴同步成长,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成长起来的不愿意和掉队的一起玩,觉得没意思;掉队的也觉得没意思,因为跟不上节奏。但是007的规则又要求所有人每7天都来一起玩个耍儿,这感觉就像快要离婚的两个人,还得定期的在群众面前秀个恩爱一样。结果往往是秀的有多恩爱,内心深处就有多不爽。两个人例行公事一段时间后,这个最小单位的社群就宣告解体了。

那么该怎么办?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解放看不见的手,和掉队的人说,“谢谢,再见”。

王石曾分享过他登珠峰的体验,一起登峰的团队,总有些人会因为这那的原因而掉队,掉队就意味着死亡,但是没人能够施以援手。因为救不了,结局只能是两个人一起死。能做的只有道一句谢谢,谢谢你陪伴我这么久,往后的路我会连带着你的那一份坚强地走下去。

但是写作并不是登珠峰,所以我相信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更多的007一起来思考我们共同面临的这些问题。一起成长,长成更好的自己。

我是凡语,期待收到你的回信。2018.7.28 于日本大阪

相关文章

  • 写给007的一封信:该不该说“谢谢,再见”

    之前苏磊写了一篇文章,<近万人的007写作社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里提到的问题,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便想着东施...

  • 写给小宝的第一封信-谢谢你的到来

    文|木槿 写给小宝的第一封信 ——谢谢你的到来 文|木槿...

  • 感恩遇见“鸣”

    今天上午007er的熊凯哥发微信找我,说想收录我前段时间写给鹿鸣战友的一封信,希望得到我的允许。 没想到007还有...

  • 写给榕榕的第一封信

    榕榕你好! 这是妈妈写给你的第一封信,借着你一周岁的生辰妈妈在这里和你聊聊天。首先我要郑重的和你说声:“谢谢!谢谢...

  • 我和我的爸爸

    前言:亲爱的战友们,加入007至今,我的“写给女儿的一封信”系列,已经结束,此系列,一共记录了,我写给女儿的二十封...

  • 007-14班7月点评月活动指南

    亲爱的007-14班的战友们, 通过《写给007-14班战友的一封信》,你已经知道点评对于其他战友的重大意义了吧?...

  • 谢谢你,我亲爱的宝贝

    谢谢你,我亲爱的宝贝 ——写给宝贝的第一封信 亲爱的宝贝: 你好吗? ...

  • 感恩:写给老A的一封信

    感恩:写给老A的一封信 文/方小文 此时, 不太习惯跟兄弟你们说:谢谢。 因为我们正在走在一条我们共同向好的路上。...

  • 感谢 -

    朋友之间说谢谢那叫客气,陌生人之间说谢谢是礼貌。那对于亲密的人该不该说谢谢呢? 今天在读者里听到...

  • 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早上和朋友聊天,说起学生时代好像每个学校都有过“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或者“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活动系列。 说...

网友评论

  • 静悟缘:战友,你好!我是82班周勇,看了你的作品,很受感触。

    目前我们班级死气沉沉一片,本月的值月生正在极力挽救,你的“谢谢,再见”,让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我一直是值月小组的成员,我也一直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和“一批人先富起来,带动另外一批人慢慢富起来的”,不过我看了你作品,我更坚信我自己的直觉了——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关于点评,我在我们班一直很积极,我把这当作一种链接战友的桥梁,一个搭讪的好机会,我也见识到了不少高手。

    期待更多佳作!
    静悟缘:@凡语笔记 这个想法可以转给覃杰,我支持!
    平凡是一种势:@静悟缘 你好。我是14班的,跟你跨度蛮大的,可见很多班级都差不多吧。你的评论让我产生一个念头,大家把作业都交到了不出局上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去不出局上面点评,而要拘泥于班级呢?这不也是去中心化吗?
  • 游游老师:凡语,读了你的文章,我有点羞愧了。一年前,每篇文章都认认真真地写,还反反复复地修改。如今,真的慢慢懈怠了。这几个月,常常是快要交作业了,才急急忙忙地写,也没有什么时间修改,只求完成任务,真的对不起点评自己文章的战友。看来,要好好走下去,一定要更努力!
    平凡是一种势:@莲语心说 怎么写都好,对得起自己就OK。
  • 覃杰:向海那边送去祝福,加油,战友。
  • 八月的幸子:深有体会,刚开始遇到浮躁的文章就觉得很不舒服。有种我坦诚相待,你却无视的感觉。自己的文章都敷衍了事,更不用说诚心点评了。但是现在我改变看法了,看到浮躁的文章,我就在心里想:等你读我的文章的时候,就会知道什么叫真正脚踏实地的写作!
    平凡是一种势:写作本就是自己的事。为你的心态点赞。👍
  • 18aabd0448d3:文章深入分析了007社群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殷殷期盼,折射出作者对社群的爱和对一起成长,做最好自己的执着。007写作社群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也将会是想作者这样的追求自我迭代的人。从个人的角度上来看,加入007写作的社群,最大的收益就是写作不在随性,不在是可有可无,相反,它已经成为生命中很有意义的一部分。
  • 未来春藤家长学院成长日记:能坚持写就不错了。
  • 看路赶路:人的前进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无法,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非常一样高的水平。看文章,有的时候,看到只有几行字的文章,如果是我的上下家,我会认真的评。不管他们是敷衍了事,还是水平就这样。参加这个社群,只是给自己一份束缚,一份督促,找一群一起走的人,不孤单,可能有人落后,有人先进,有人放弃。
    平凡是一种势:@莲语心说 我学生时候老师通常指评论一个字,阅:sweat:
    游游老师:@葛平星 葛老师,我跟你一样,即使只有几行字,也认真写点评。也许,这是我们做老师的共同愿望:即使只有一点点火苗,也希望它继续燃烧。
    叫我大智好嘛:@葛平星 葛老师说的对
  • 玉如于成:思考的很深刻!
    主要是成长的不同步造成的,如果007能创新一些玩法,满足那些有不同需求的人,可能会更好!
    走也好,留也好,只要是得到成长了,就好!

本文标题:写给007的一封信:该不该说“谢谢,再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bn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