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翻译
中,是中庸的中。程颐注《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极致完美的意思。后人以为中是中等水平,庸是平庸,这样就把中庸之道全理解反了。
张居正讲解说:如果父兄自己有中和之德行,而子弟的德行有偏,则能抑制他过分之处,引导他不及之处,让他也能致中和;如果父兄自己有干济之才,而子弟之才或有所短,则能开悟其昏昧,警醒其懒惰,一点点引导他,让他自己成才。如此,对不中者有变化气质之功,又不会因为急于求成而起反作用;对不才者有开发聪明之益,又不会压迫他激起他的叛逆。
所以人们也乐于有好的父兄啊,不仅能生养我,年长于我,而且能成就我。如果为父兄者见子弟之不中不才,就严加督责,以求其速成。等看他不成器,又放弃他不教了。那他们自己也只是不中不才罢了。那“父兄之贤”与“子弟的不肖”之间也没多大差距。其间不能以寸,意思就是,他们之间的距离也近到不能以分寸来衡量了。
华杉:
看了张居正的讲解,深叹知行合一之难!他讲得如此透彻,自己却完全没做到,他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他上面这段话所批判的。他是幼年丧父的小皇帝的老师,也相当于是父亲,同时又是帝国的实际执政者。他对小皇帝教育之严厉,几乎让皇帝战栗。再加上那位望子成龙的太后,不仅违背易子而教的道理,而且时刻威胁小皇帝:“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张伯伯就可以为了国家,行伊尹、霍光之事,把你给废了,另立明君!”于是,小皇帝在压抑恐惧中长大,不仅没能致中和,没能成才,而且在张居正死后,对他的家族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程颐注解说,所谓作为,是一种选择。只有选择了不做什么,才能选择做什么。如果一个人无所不为,那他到底要干什么呢?
所谓有为,就是在一个地方压倒性地投入大量的时间。所有成功靠的都是时间的投入,所以你必须坚定地在其他地方都不花时间,才能把时间集中到你需要有所作为的地方。
现代管理学也有讲:战略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营销不是选择谁是我的客户,而是选择谁不是我的客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