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是说:“早点睡。”
小时候觉得烦。明明才八点半,客厅里动画片都还没放完,作业本下还压着半本漫画,楼下的孩子还在跳皮筋,她却已经催了第三遍。我敷衍地“嗯”一声,耳朵却像装了过滤器,把这句话挡在外面。她站在门口,影子被走廊的灯拉得很长,最后叹口气,轻轻带上门。
后来离家读书,深夜赶论文、刷手机、和朋友聊到凌晨,突然在某次熬夜后的清晨,头晕得站不起身,想起她的话。原来“早点睡”不是命令,是无形的担心。担心我第二天头疼,担心我免疫力下降,担心我像她一样,年纪轻轻就落下神经衰弱的病根。
她总说:“慢慢吃,别着急。”
小时候吃饭总是狼吞虎咽,急着去看电视。她总是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轻声提醒:“慢慢吃,别着急。”我不以为然,觉得吃饭就是填饱肚子,何必浪费时间。直到长大后得了慢性胃炎,医生叮嘱要细嚼慢咽,才想起她那些年被忽略的提醒。
现在每次回家吃饭,她还是会说:“慢慢吃。”只是语气里多了几分欣慰,因为终于看到我学会了照顾自己。
她最常说的是:“没事。”
我摔破膝盖,她一边涂碘伏一边说“没事,很快就好的。”我高考前几天发烧,她整夜用毛巾给我敷额头,嘴里念叨“没事,能赶上考试。”工作后,外公住院时,她一个人跑上跑下办手续,电话里还是那句“没事,不用担心。”
直到去年,我在她床头柜发现一沓化验单,日期显示她偷偷去医院做了三次检查。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摆摆手:“小毛病,没事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她的“没事”其实是盾牌,把风雨都挡在了我看不见的地方。
如今我也成了妈妈。
哄睡三岁的女儿时,我发现自己正说着:“早点睡哦。”她眨着眼睛问为什么,我突然语塞。原来当年妈妈也没解释过,这句简单的话里藏着多少说不出口的牵挂。
给女儿切苹果时,我不自觉地念叨:“慢慢吃,别噎着。”说完自己先笑了,这话熟悉得可怕。女儿歪着头问:“妈妈你怎么总说这个?”我摸摸她的头,心想:等你长大就懂了。
最神奇的是,当女儿摔跤哭着跑来,我脱口而出:“没事没事。”一边检查她的伤口一边下意识重复着这句话,就像按下了一个传承的开关。我猛然意识到,原来那些唠叨的话,早已刻进骨子里,在成为妈妈后的某一天自动播放。
站在母亲的位置上,我才明白,原来爱最常以唠叨的形式存在。那些重复了千百遍的话,不是她不知道我们已经听烦,而是即便被嫌弃,也要确保万无一失。就像我现在对女儿说“小心烫”、“慢慢走”时,明知她可能左耳进右耳出,却还是要说,因为少说一次都觉得不安。
现在轮到我学着她的语气说话。
视频时看她揉肩膀,我说:“膏药在电视柜第二个抽屉。”看她吃剩饭,我说:“别省这点儿,倒了吧。”在她出门前多问一句“带伞了吗”,虽然知道她肯定会嫌我烦。这些曾经让我避之不及的话语,如今却成了我最自然的表达。
原来口头禅是会遗传的。那些曾经觉得唠叨的话,不知何时已经长进了我的心底,变成关心的本能。而当我终于听懂时,说这些话的人,头发已经白了一半。
(祝天下所有妈妈,母亲节快乐!)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