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产生深厚的感情?为什么夫妻或是情侣中的一方会深爱着另一方?又为什么你会对一样东西爱不释手,甚至于对其产生极度依恋的情感?
其中一个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是:
你对一个人或是一样东西付出越多,那么,你对其产生的感情就会越强烈。
这个原因也就解释了一个很多痴男怨女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从来没有感动过?”因为,你的付出,除了感动自己以外,除了加深你对对方的情感以外,并不能感动别人,亦不能让对方对你产生情感。所以,正确的方式反而是,创造条件让对方为你付出。
同时,这还解释了为什么帮助过的人会有更大的概率继续帮你。而若是你寄希望于别人懂得“知恩图报”,结果多半会让你失望。
另外一个更为底层的原因在于:
你把自我更多的附着在了一个人或一样东西身上。
换句话说,看似你在爱别人,本质上你还是在爱自己。
回想成长的经历,我们或许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境:
别人在为我们付出时,从来没有问过,或几乎很少问过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仅如此,当我们没有对他们的付出表达感激,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肢体动作表情方面,亦或是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惊喜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失望,甚至于恼羞成怒,进而说出那句熟悉的指责,“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为什么你还不知足?”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典型的“一厢情愿”。当然,我们自己也常常如此。
于是可以说,我更爱的是我对你付出的方式。
此刻,那句感人至深的话语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不能没有你,我离不开你。”
我更想更正他们一下,你哪里是不能没有他?你只是不能没有你自己罢了。你又哪里是离不开他?你不过是离不开自己而已。
顺着这一思路继续思考下去,就会发现,好像这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无私”,这个词无非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而已。在我看来,“无私”不过是披着“自私”的隐形外衣而已。
又好像,什么“父爱”、“母爱”、“男女之爱”,未必真有想象中的伟大,也真的并没有那么值得歌颂。虽然,这话说起来还真有点让人不太舒服的,但在经历过的每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其实都非常清楚其中的真实。
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
父母想要改变孩子,老师想要改变学生,老板或是领导想要改变员工,夫妻或是情侣想要改变彼此。
改变者往往会冠冕堂皇的说:“哎呀,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也就是我只想着让你变好,你在外面,人家只会骗你,利用你……”
可仔细想来,改变他人,不就是在制造更多自己的分身吗?不就是在把自我更多的附着在别人身上吗?
而这不算做“自私”又能算做什么呢?
小的时候,父母或是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向我们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本,他们是想培养我们“无私”的品德,可当我们在经历了更多的人与事之后,才逐渐明白:
无私的前提是且必须是自私,所谓的无私奉献,不过是披着自私自利的隐形外衣。
承认这一点,并不是为了否定人性中的善意,而是提醒我们:只有直面自我中心的本质,关系才可能更真诚。若能在“自我满足”之外,真正看见对方的需求,也许才是爱与付出最真实、也最难得的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