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两大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慎终怀远的中国人会在春光明媚的时节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同时也不辜负美好春光,足迹踏遍青山碧草地,恣意享受早春的那份热烈。

离开故乡已经十四年了,十四个年头的清明都是在无根无系的状态中度过了。最初的几年会电话爸妈:“清明去给爷爷奶奶上坟了吗?”妈妈会絮絮地介绍都去了谁带了什么天气好坏等等。随着父母年纪渐长,便把他们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清明扫墓仿佛也变得越来越遥远。
老父亲身体偏瘫,行动不便。老妈为着照顾身边的老伴,也没法回去上坟。但还会惦记着家里是否有人上坟,尽尽子女的孝道。一到清明,就电话老家的亲戚,一五一十了解得一清二楚后。再告诉我五姨已经去过了,坟墓很干净,一切都挺好。对于父母,清明祭祖,心有余力不足;对于我,上有老下有小,家事公事一大堆,挤出时间跨越城市去清明祭祖之,的的确确成了难以履行的一件事了。
犹记得小时每年清明。晨光微熹,就早早起床,前去上坟。既为着天气尚好,不冷不晒,也为着避开上坟的人流。随着父母,带着满满的瓜果点心踏上了山路。到了爷爷的坟前,爸爸和叔叔会揪下就近的树枝,把坟前的浮土清理干净,坟边的杂草都拔掉,扔到远处。然后,两位姑姑恭恭敬敬地把各色点心摆在碑前的石台上,最后总不忘斟上一小盅白酒,因为,爷爷生前爱喝这一口。一切收拾妥当,每个人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走到墓碑前,磕个头,就像爷爷如在面前似的,和爷爷聊上几句,叮嘱他多吃点。说着说着,两位姑姑就不免留下了眼泪。奶奶照例不来,怕来了伤心,但每年的这一天,奶奶必然会提前提醒子女们好好准备,让老伴不被孩子们遗忘。如同一项仪式,没有人告诉我这有多么郑重。但我会记得,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在清明时节,过去的爷爷,现在的父母叔姑,还有有着未知未来的我,处在同一时空,共同回味着我们一起经历的温暖美好的岁月。
很遗憾,当我给自己的孩子讲述什么是清明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讲解太苍白。没有亲历过那种家族活动,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记得过去在人生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它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根系,让你在前行的道路上步履坚定。如同盖亚之子,有了大地之母源源不断的支持,就变得勇气无穷。
身为异乡人,故乡变成了回不去的远方。清明的记忆,也变得依稀模糊而令人追想。希望,明年能回乡去看看爷爷奶奶。
异乡的朋友,这是你在异乡度过的第几个清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