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作为西汉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的宗室内乱,其诱因虽然是汉景帝采纳《削藩策》大举削藩,但究其源头,却是刘邦所推行的“郡国并行制”。那么,从刘邦分封九大刘姓诸王作为皇室屏障,到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矛盾的全面爆发,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朝廷与诸侯渐行渐远
早在“楚汉相争”时,刘邦迫于形势,答应不少人分封为王,而在消灭项羽建立西汉后,迫于当时的形势,包括权力架构、官员选拔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刘邦被迫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直接统治区域实行郡县制,在无法实现的区域分封异姓王。
汉初“郡国并行制”形势
然而,由于这些诸侯王各怀鬼胎,再加上统辖区域广大,且拥有独立军队,对中央朝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刘邦晚年将大部分异姓诸侯全部消灭,但由于中央朝廷无力治理庞大的帝国,再加上当时朝中功勋集团势力庞大,刘邦便又分封了自己的七个儿子和以及弟弟刘交和侄子刘濞为诸侯王,使其成为皇室屏障,并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不王”,史称“同姓九王”。
刘邦在世时,由于皇帝与诸侯王们的血缘关系亲近,因此倒也没有出什么乱子,然而随着刘邦去世,吕后执掌朝政大权,由于吕后大力扶持吕氏集团,打破“非刘氏不王”的约定,分封吕氏为王,并对刘姓诸侯王极力压制,导致诸侯王与中央朝廷的关系渐行渐远。
吕后时诸侯王形势
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仍归朝廷统辖,但他们不仅拥有独立的经济权,而且封国内可以自行任命官员,甚至还拥有独立武装,俨然一个个国中之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