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心归静证实相

作者: 刘法欣 | 来源:发表于2022-03-29 17:10 被阅读0次

      《五灯会元》记载了这样一个禅宗公案。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

      道信闻言,当下大悟

      后来道信禅师继承三祖衣钵,成了禅宗四祖。

      了悟心性的人,自然会有教人了悟心性的方法。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这个就是四祖道信说的其中一个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人专心看一个东西,不要到处乱看。刚要想看别的东西,就即刻觉知,回到专心看的那个东西上来。

        这个方法,后来马祖道一禅师也用过。他让要跟他学道的嫂子,用麻绳拴住鸡蛋吊起来,每天用心听鸡蛋里的动静,听到时候,就能悟道。马祖道一的嫂子,听话照做,果然悟道。

      以前的学人不问为什么,有了方法,只是听话照做,就成功了。这也暗合了禅宗“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

        若说道理,经典里很多地方讲的清楚明白,简而言之,就是让眼根、耳根专注一物,收摄眼识、耳识的分别作用,使心物合一,从而体验到心本清净,实相无相的本来状态

        禅宗传承很有意思,二祖求心安,从而了悟本来无心;三祖求消业,了悟本来无业;四祖求解脱,了悟本来无缚;五祖由姓至性,了悟本性无生;六祖则因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悟心本无相、无念、无住。

      祖师们虽然各有不同因缘,证悟的却都是一回事,心的本来,心的实相。(完)

相关文章

  • 摄心归静证实相

    《五灯会元》记载了这样一个禅宗公案。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

  • 38.什么是摄心念佛?

    38.什么是摄心念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

  • 印光法师:都摄六根念佛,摄心息妄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然吾辈凡夫一时或难以...

  • 印光大师:念佛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

  • 颠覆认知的“所知障”

    佛教里的所知障,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是三大烦恼之一。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

  • 秋阳创巴讲<心经>(6)__实相无言

    我们以上对空性的诠释,是龙树所创中观宗的看法。它描述的是证得的实相,而证得的实相决无法正确描述,因为语言文字根本不...

  • 菩萨以三般若证到什么境界昵?

    菩萨呢,凡是菩萨,自觉觉他的菩萨,而菩萨以三般若证得实相照见二谛皆空。就是三般若啊,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 2023-01-31

    琴之为樂,可以观风教、摄心魄、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 修证佛法实相(杨宁)

    修证佛法是在探索生命的全部奥秘和终极意义, 是一条心灵成长之旅。是在身心两方面不断提升,圆满人的生命等级。 佛法并...

  • 摄心(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距离丹都城二十里外有座慧灵山,有个痴迷医术的江湖郎中王清途径此处,偶然发现了千年难得一见的窰(ya...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摄心归静证实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aj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