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君主(这里指懂得治理国家的圣人)整日行走从不离开载装必备物件的车辆,即使有奇观美景的存在,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一个大国的君主,还要轻易偏离以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追求个人的欲望呢?轻易偏离社会的发展需要就会失去民众基础和拥护自己的根本;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过分轻浮纵欲轻易偏离基础和根本就会丧失作为社会主宰。
【注释】
①躁:动。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③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④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⑤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⑦以身轻天下:重视自己的欲望而轻视天下众生的需求。
⑧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笔者感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让我想起一种玩具,我想一般人都应该知道,它就是——不倒翁。大家应该知道不倒翁之所以不倒的原理吧?其实,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下重上轻其重心在于下,使它“站立”时的状态就是处于重力的平衡状态,因此,不管你如何打它,它总是能够自动回归到原来“站立”时的重力平衡状态。
《荀子.哀公》篇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代大臣魏征说:“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李世民后来也常常把这句话当作为时时警惕自身作为的话来应用于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实这些道理都可以从老子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之中看出来。用广义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治国安邦不是要统治者(社会管理者)完全牺牲自身的合理需要,而是说叫他们要遵循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个人的欲望和需求如果不违背社会的道德、法律而符合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的话,这种需求和欲望是不算是放纵和荒淫无度,它的追求也是合理的,而一些容易使偏离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的东西,即使是人间罕见的奇观美景也不能去轻易追求,不然,就会偏离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失去民众基础和拥护自己的根本,所以,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过分轻浮纵欲轻易偏离基础和根本就会丧失作为社会主宰。因此,这些作为一个懂得治理国家的君主(圣人)整日行走是从不离开他载装必备物件的车辆(用现代人的观点这一章中的“辎重”应该是指铺佐管理者管理好社会的工具),即使有奇观美景的存在,却能安然处之。当一个统治者(管理者)能够时时做到处处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本和根本,处处遵循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之道来行为,兼顾大局维护利人利己、互惠互利、帕累托改进的社会秩序时,那么,他们所在的社会基层、利益群体、利益集团、价值对象有什么理由不赋予他们权利呢?
由此可见,老子这里所说的“静是动的主宰”之中的“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均衡的有序性运动状态,不是什么绝对的静止不动。然而,有些人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老子新译》)殊不知这个批评,正是说明了人们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解是多么的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