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莫嗔堂堂主

时间过得很快,历史却一再重复。比如去年的翟大博士事件,炒得全国沸沸扬扬,让一个不懂知网的博士给知网做了个免费广告。然后就是今年的胡美女校长抄袭被爆,又揭开了评职评优里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丑事。因为我们国家每年各类毕业生非常多,所以抄袭事件年年都有,不过今年的爆点有点儿大,所以大家就感觉些令人震撼。这些抄袭行为就像与人类共存的病毒一样,只要有了科研土壤,只要有了利益关系,大概它们就离不开这个温床。
为什么国家屡屡出招,应对抄袭的坏行为,却屡禁不止呢?这些行为都是与利益名声挂钩的,大体像一条产业链。不管是努力刻苦地毕业了,还是靠抄袭(“幸运”得没被抓到)取得了证书,他们对于外人来说,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在外人眼里,他们都是顶着博士或者优秀教师的光环。别人不会知道他们为了这个证书,是辛苦实验积累数据写作论文得到的,还是心虚抄袭辛苦改写胆颤心惊得到的。但对于科研者本身而言,认真做科研得到的,得到后他们会长嘘一口气,心里感觉踏实了;而那些抄袭得到的,也许他们也会长嘘一口气,然后心里踏实了,但终是胆颤心惊。
靠着抄袭拿到的一纸学历,出去就可以招摇好骗钱了。然而这样不努力播种耕耘而临到秋天摘别人果子的行为,却着实污了科研净土。他们让大家觉得努力付出没什么用,还不如到时候直接摘点儿别人的。这种想法,使得整个科研环境都变得污浊。就像当年在我们村子里,有一家人(确实是一家人,真的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年年都不太种地,至少不像别人家一样认真地春耕秋收,但是他们家的粮仓却是年年最先满的。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挑明了而已。大概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能得意一些,但是过不了多久,全村子的人都防着他们家人,最后大家基本上孤立了那一家。最坏的事情远不止于止,后来他们家的孩子想找对象,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家的“名声”已经在整个镇子里出名了,谁家都不愿意与他家产生关系。
所以说,在科研领域,抄袭一时爽,爆时基本火葬场(听说美女校长就是以死求原谅的,不谅解她就寻死)。那些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都是领域内的大牛了,当然了,在未被发现之前是大牛,被大家发现了就成了“大鱼”。“大鱼”容易被抓,大概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抑或是“出头的椽子先烂”。对于那些小抄小闹的行为基本上没什么风险,即使有,也不会每个的都受处罚。这个也可以理解,各型论文等非常多,评审资源有限加上一些固有的科研裙带关系,更包容了这种行为。因为这个缘故大家可能会说在科研领域没有什么净土,只是看“污”的程度。但是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愿望,然后洁身自好,采取行动。我们不去这样做,就变相的为净化环境做了贡献。科研,要有长远目光,利益放在眼前,也许那真的是洪水猛兽。
除了毕业,还有一些工作上的职称评定。这个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利益相关,评上了就可以赚更多钱。相对于这后来得到的利益,当初买论文的那点儿本钱也就不是大事了。得到了这些称谓,就可以得到一些便利性,进某些组织或者获得某些地位等。工作上有时候需要我做些总结,然后我就需要到中国知网上搜一些领域内的论文。搜着搜着就会发现,有些论文是近亲生产的,有些论文是原样扒下来的,因为有些论文是非常类似的甚至有些话都是原封不动的。这大概就是那些评职称的论文吧,反正有人出版面费,杂志社才不管那三七二十一,发呗,都是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勾当。这种论文是按照不同级别,有不同价格的。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当年差一点我就帮别人写论文赚钱了,只是自己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把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东西堂而皇之地写出来发表。赚钱固然重要,但是昧着良心编东西,我实在是不忍心,我也没那个胆儿,尽管不是署我的名,我也过不了我这一关。
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很多人已经讨论过了。对于教育部关于科研领域的论文及SCI的一些论断都非常好,如果能够坚持并且落地的话,那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就是评价体系,如何才能真正选出有实力认真做事的科研人员,如何有效甄别那些滥竽充数的“翟大博士”或者各色的“美女校长”,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也要评估SCI的作用,而不是一刀切地捧上天或者踩在脚下,有些东西我们还是需要的。我们也要明确专家评审的作用,这些内行专家,才能识别哪些人有真实的水平,不是光靠论文,还要加强审查。
我们要鼓励创新,让整个科研环境清亮起来。只有把这股抄袭风刹住,才能让真正有才学的科研工作者更加积极与乐观,对科研有前景抱有更加清晰的未来。如果任由这些人胡闹下去,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最终是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汤。
(尊重原创,欢迎转载,请简信联系本人,谢谢!)
网友评论